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韩文乾 《前进》2013,(3):27-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关于“三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对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将产生极为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东 《群众》2023,(1):59-6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用“六个必须坚持”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品格和精神特质。历史和实践证明,自信自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支撑,是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克服了许多难以突破的艰难险阻,化解了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汇聚起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点、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回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旭英  蔡瑛 《人民论坛》2023,(1):104-10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积极搞好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文化自信的资源、制度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奋斗、艰辛探索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抒望 《前进》2013,(1):18-20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政治报告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一种慎重评价,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项庄严承诺,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清醒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陛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逻辑内涵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逻辑构境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逻辑方法是“六个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王丰 《思想战线》2021,47(6):1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确定理论阐释的起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向,从借鉴马克思确立《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到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作为理论阐释起点的,它蕴含着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细胞”的探讨;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则确立了“人—物—人”的“人民逻辑”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细胞学说,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可以发现,“为人民的劳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并将其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宽广胸襟观察世界大势、把握全球发展动态、引领全球化潮流的真实写照,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内在必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方法论,是立足引领与推动全球化、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坚持胸怀天下,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讲话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个自信,来自于我们国家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真理的选择。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政策,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各种挑战,也能够有效地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实实在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一条经得起现实和历史检验、行之有效的康庄大道,我们绝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  相似文献   

16.
张云泽 《前进》2023,(1):48-5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一次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并对“六个必须坚持”作了深刻具体的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关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蒋蕊 《中国民政》2023,(16):16-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这一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第一个“必须坚持”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新时代推进上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坚实现实的路;探索开拓的路:攻坚破障的路;愈益宽广的路;人民大众的路;不可逆转的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体系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