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播种机”、开展文明对话的“传感器”、提升国际认同的“孵化器”,同时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与交往、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可谓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伦理意识在新时代的文化表达。在国际人文交流中,讲述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全方位、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2.
赵海滨 《人民论坛》2023,(17):100-103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脚步的加快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显得格外必要且日益紧迫。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符号。进入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取得了重大进展,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格局,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顶层设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加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有助于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改进中医药典籍的国际传播工作,下大气力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探讨加强中医药典籍国际传播力和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和路径,进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推动中医药典籍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让中医药这座宝库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需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中华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在当今中外经贸紧密合作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具有中国特色、表达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诉求的海洋文化,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唐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因此,深入挖掘唐宋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基因,考察其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洋文化的方式与途径,对于探究中国海洋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优化海洋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缩小与世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乃至将我国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海洋强国,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秀琴 《前沿》2013,(19):172-175
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他们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实施者,也是传达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和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传播”能力,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帮助志愿者建立新的观念,进一步学习柔性传播策略,吸收一些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宝贵经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国家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参谋,其中的优秀者成为语言与文化传播工作的专才.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兴起一股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孔子日”正演变成“中国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大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精英们正在为实现这一使命而努力地释放着中国能量。本TIJSE者通过积极沟通,与中国驻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兆宇教授达成了对话。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创举,“一国两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中华文化求大同、存大异的和合理念,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它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所谓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也提供着认知、启迪与价值指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提炼体现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叙述好“中国版中国文化故事”等,着力于传播方法论层面的探寻,对于强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向东 《前进》2008,(5):23-2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经验。右玉县地处晋北高原的长城“西口”,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通过近年来特色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我感到发展特色旅游,必须依托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好西口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王国平  袁也 《求索》2013,(5):223-225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绝对优势,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成为当代中国一项急迫的国家战略。本文从分析中国传媒的世界影响力入手,探究了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掣阻与问题,就“走出去”的战略,析论了文化宣传、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品牌、文化人才等六个方面的要务。  相似文献   

15.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熔铸了文化自信丰厚的历史底蕴、鲜亮的文化底色和科学的时代涵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提出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发展形式、文化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丰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传播弘扬浙江特色历史文化,既打响了浙汀文化品牌,又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为树立浙江良好的对外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华夷观源于中国,作为传统东亚社会用于认知“自我”与“他者”的话语模式与叙事范式,伴随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化传播至古代越南与朝鲜两地,成为其提升自我中心性与文化优越感的策略表述。同属“中华文化圈”的越南、朝鲜,在相对迥异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动机下形成富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各华其华”观念与“小中华”思想。因此,通过比较古代越南、朝鲜华夷观的差异性,可以考察华夷观在传统东亚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复杂与多样的跨主体性,进而探研华夷观作为前近代东亚式民族主义思想源泉的发展理路及其影响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第一期2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许嘉璐5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牟钟鉴7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访谈录秦维宪10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慧麒12文明的思考——2004:华夏文明论坛全球化视野下的华夏文明鲍宗豪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陈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刘奔文明之忧思俞吾金19房价攀高成因分析及其平抑之策朱林兴21寻求历史的真实写真实…  相似文献   

20.
廖萌 《八桂侨刊》2013,(3):58-66
目前,420所孔子学院及550多个孔子课堂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但孔子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频频遭到海外发难,并存在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对脱节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并借鉴国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孔子学院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