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沟及其文化溯源薛晓阳代沟是隔代人之间在心理、文化、习惯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矛盾、冲突和对抗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研究代沟的文化意义,及其社会发展趋势,寻求合理调适代沟影响,促使代沟现象的合理化和积极化,...  相似文献   

2.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付延慧 《前沿》2013,(21):173-176,182
从“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生产被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于缺少对什么是先进文化的社会共识,使“社会效益优先”的生产法则难以贯彻落实到现实的文化生产实践之中来。在GDP大棒的指挥下,各种观念\意识\品相的文化产品泛滥成灾,严重搅乱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加剧了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对抗,美丽中国不再。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体制与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心理问题.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社会心理调适的艰巨任务.本文认为,依靠文化的力量来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矛盾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社会成员对文化产品的自觉消费在社会心理调适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繁荣与文化产品心理调适功能弱化的"悖论"必须得到纠正.应该重新定位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通过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主旋律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亲和力、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使文化产品在社会心理调适中发挥重要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樊泳湄 《创造》2002,(11):44-45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反映,体现的是其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消费文化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云南农村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其重要内容,而在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当地传统文化思想及农村群众固有文化模式的阻碍,影响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些阻碍中,除了文化观念、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外,来自消费文化的阻力是明显而巨大的。因此,研究云南农村消费文化,探索其发展方向是建设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是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较为合适的说法是:自从有人类以来,自从有社会以来,人们在面对自然和人文环境时,总会有不适应的境遇,需要身体的、心理的调节与应付。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泛娱乐化”批判的多维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凤 《前沿》2009,(3):169-173
晚近以来,“泛娱乐化”成为一个新的审美文化问题。在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批判角度和方法的单一性特点。文章以社会——文化批判学的方式,对“泛娱乐化”问题背后的经济、哲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四重背景进行分层剖析,以期能以理性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取代之前的政治、道德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视野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少华 《求索》2010,(1):72-73,76
从社会学角度,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习惯、习俗、礼法、规约等民族传统,它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心理积淀和民族性格,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路向和社会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社会制度变迁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以,在研究民族社会发展时,需要考察异域民族文化模式对本民族文化所作的修正。由于文化的社会学特质,使得它在不同领域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文化的这种同化与异化功能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交融与共生。当然,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的文化冲突将不可避免。于是多元化背景下,促成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共生将成为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0.
婚姻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其他民族一样,新疆维吾尔族人们也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婚姻心理及其特点,这些心理的形成受诸多文化因子——居住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的婚姻心理,探讨了维吾尔族婚姻心理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罗贤英  罗艳  王洋 《传承》2012,(2):68-69
历史传承即文化传播与延续,社会心理即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述。为便于理解,历史传承与社会心理可以通俗地称为:意识形态与文化。社会心理包括社会意识形势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与社会心理加以传承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心理邢宗兰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人的心理与人格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研究人,研究人的人格价值观都得从文化本质中加以解释和剖析。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詹贤武 《新东方》2005,(11):27-31
村落所具有的物质化的自然空间和非物质化的文化空间,能够承载村民生活的各种情境,展现其风土民俗和村民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海南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海南村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而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程度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海南村落作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文化地域特征,而这种文化地域特征往往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宅屋的形式和结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为海南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的生态村落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金祥 《前沿》2011,(23):245-247
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年轻人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受到挑战。这也催生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自身民族特性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忧虑。高等院校正确有效地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科学解释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重要职责。为此,需要在研究立项上,引导关注而不是回避社会与文化转型期的敏感问题;研究团队凝聚上,加大对民族知识分子的引导,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敏感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管理上,尽可能同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产生切实效益;加强同具有共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邻国开展合作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增强理性认识,都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思维与文化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必然导致以下结果:国家发展方向的确认、社会进步的目标锁定产生革命性意义;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大大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更加科学有效。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目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重要补充;中国梦是崇高目标。在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执政者应当是文化的行家里手;以文化思维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应当成为各个层次执政者一种潜在的意识;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以文化思维与方式评判国家治理的绩效标准为:人民群众精神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的明显显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全民族精诚团结、国家认同感的明显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8.
伍慷 《青年探索》2017,(5):94-100
我国正处在社会迅速变革的转型期和后工业时代,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青年们解构、异化和颠覆,所有的社会束缚都在挣脱中被重构,青年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青年文化从泛政治化的道路及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的冲突纠葛日趋复杂,社会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令青年们心理压力剧增,需要给竞争的挫败和种种的不如意一个排遣的出口。治愈系文化满足了青年的心理诉求,它亲切、舒缓,能抚平人心灵的创伤,带给人正能量,令人从现实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舒展精神与心灵的自由。治愈系文化不同于常见的青年偶像崇拜的"信徒文化",没有一般青年文化的摇摆性,不存在一些青年文化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来表达正常需求的激烈形式,表达的情感都带着淡淡的色彩,治愈系文化使青年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替代性的满足,在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中,自我疗伤,契合了年轻人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对社会控制功能的失调,对代际之间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断裂与冲突来说,治愈系文化能起着很好地弥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红梅  孙红萍  张想明 《前沿》2014,(21):1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客观上必然衍生出一种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特有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社会进一步生长和发育。而针对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境遇以及网络虚拟空间对公民社会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自觉地对公民社会进行建构与培育,将促进公民社会良性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成就动机是成功管理的必备条件潘晓良以前我们曾一度十分反对年轻人想成名成家的愿望,将其与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等同起来,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个性的某些不利的熏陶,诸如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社会理念的束缚,年轻人不会、也不敢轻言自我凌云之志,在年轻人中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