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道教乃日本本土宗教,即便在战后因一系列宗教政策出现了一段“裂变期”,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存在价值。当下,日本保守势力为转移国内矛盾、减少内部摩擦,便利用宗教势力努力促成竞和关系。因此,摸清神道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探究日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了解日本国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有助于获得考察日本政治走向的新视角,有助于对日本当代神道教的发展以及今后走向有更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剖析日本,更好地解读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人相关的灾异思想随儒学一同传入日本,在天武朝以后开始作为政治理念被采纳,对古代日本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律令体制下,灾异思想不仅对改善日本古代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进了日本古代灾害应对体系的确立,使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灾异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实现了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发展,与日本天皇的特殊“神”性及氏姓制度的旧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人相关的灾异思想随儒学一同传入日本,在天武朝以后开始作为政治理念被采纳,对古代日本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律令体制下,灾异思想不仅对改善日本古代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进了日本古代灾害应对体系的确立,使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灾异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实现了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发展,与日本天皇的特殊"神"性及氏姓制度的旧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朴正雄 《当代韩国》2011,(2):95-103
道教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也是东亚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一。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受道教影响最大的要数韩国和日本。在韩国,对于道教的研究并不十分火热。所幸这几年随着韩国研究道家的学者越来越多,更多的研究成果被公之于世。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韩国的道教,应该从韩国道教的起源开始,并且不局限于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走向国际,特别是与中国学者共同努力研究韩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一九九六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东亚哲学与21世纪”的部分成果。日本教育自古代起就深受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也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而融入日本文化教育之中,并对日本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合”是化解人类冲突、回应西方文化和现代化挑战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和魂汉才”的日本古代教育和“和魂洋才”的日本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和合”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对化解人类不同文化冲突的巨大作用。展望21世纪,“和合”仍…  相似文献   

6.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固有宗教是神道教,这是一种体现农耕社会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多神教。神道教号称“八百万神”,举凡山川草木、车船家什,乃至自家的厨房厕所,无物而不有其神。在佛教传入以前,神道教也不曾有过明确的教义。 佛教的传入,使日本人的宗教生活别开生面。 早期佛教中的华人业绩 在中国和日本的史书上,都有关于中国南北朝时梁人司马达等到日本岛的坂田地方营结草堂宣讲佛法的记载。这大概是我们可以找到的佛教传入日本的最初事迹。公元522年,梁武帝普通3年,即佛教传入我国400多年之后,司马达等人虽然没有赢得很多的信众,却不失为日本佛教传播的先驱。后来日本有名的止利佛师,便是司马达的孙子。 佛教以一定规模传入日本,大约是6世纪中叶,即比儒家经典和汉字的传入大约晚100年。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最初的涵义是指以丝绸为主要交易品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后来人们将其功能及意义扩及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内容上。丝绸之路对日本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全面系统地研究丝绸之路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增进日本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古代教育对日本教育的思想、制度及方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日本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日本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以前,受皇国史观的控制,日本史学界的主流态势是基于军国主义分子宣扬的日本的"神国"性,强调日本国家、民族形成过程的独自性,而将日本历史作为东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广阔的东亚历史视域下研究日本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者极少。二战结束后,受民主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出于理性把握日本的历史和未来的目的,关于日本历史的发展形式,日本史学界打破以往的"独善"史观,开始较客观地阐释日本历史与古代东亚历史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是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国际环境影响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生活中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即日本人所谓的"真心",是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神道伦理反映了日本民族意识的重要侧面,是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形成的神道伦理规范,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试析吧国华人公堂的盟神审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神审判是中国民间一种处理民间冲突和争议的风俗.随着中国移民移居东南亚,这种风俗也随之传人印尼巴达维亚华人社会,成为18、19世纪当地华人社会处理纠纷的一种法律手段.<吧国公堂(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的<公案簿>第一辑,收录了多种有关盟神审判的案例.本文从当时吧城华人的思想信仰、荷兰殖民统治的政策以及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其存在的背景,并根据<公案簿>的案例分析吧城盟神审判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治时期的日本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欧化主义到传统主义再到国家主义,各种教育理念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发展演变过程。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以"忠孝"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确立。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国内政治思潮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日本明治时期各个阶段教育理念及其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进一步剖析了日本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变过程中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思想文化冲突及其融合的过程,以及各种思想与政治力量相互结合对日本近代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当代韩国》2008,(3):87-92
朝鲜三国时期不光是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取得显著发展的历史阶段。佛教的传入及其本土化,就是这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从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过程看,它也处处受这一内部各种机制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从本质上讲,这一接受过程,就是一种社会消化另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的过程,或两种思想文化双向选择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外来思想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因为当时的三国正处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向上发展过程之中,需要一个能够辅助和刺激这种发展的意识形态,佛教恰逢这时从中国传进来,就顺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创立的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其他东亚和南亚诸国,使上述诸国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无不打上儒学思想的烙印,其中,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尤为深刻。“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其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提中国,韩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暹罗从吴哥王朝借鉴了神化国王的思想和政治统治,但王权发展却别具一格,体现为法王文化。吴哥神王文化研究新作《"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指出,吴哥寺搅乳海浮雕中有传统样式从未出现的角色——海底蛇王和中轴线上最高处手执器具的飞翔天神,分别是作为时间化身的蛇王舍沙和手执与创世关联的因陀罗网的天神因陀罗,二者发挥扶持神王的功能。然而当视野在时空上拓展,中南半岛以王权崇拜为核心的礼法文化提供了另一种解答:海底蛇王是基于本土女权文化礼俗——以那珈图腾为符号——的表达;手执器具的天神则是法的使者正在须弥山顶放置法典,是尚法的创意。搅乳海浮雕设计创意揭示了泰国法王思想的源头实际上存在于鼎盛时期的吴哥王朝。  相似文献   

19.
1890年10月30日发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明治政权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其历史地位与关联度之高,在近代日本的诸多文件中是罕见其匹的。诚如著名日本思想史学者王家骅所说:"《教育敕语》的影响不仅在教育方面,而是涉及了日本政府的全部思想文化政策,影响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成为日本天皇制国家的观念支柱之一。"①所以关于教育敕语形成过程的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其哲学思想和超然适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也深刻地影响并渗透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正冈子规自幼喜欢汉诗写作,子规汉诗中的"大鹏"、"蝶梦"、"无为"、"无何有乡"等诗句是从《庄子》中的直接引用,在思想和意境上有同《庄子》所表达思想的相像,又有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