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命运不碰壁     
张瑞芝  李田田 《学理论》2009,(15):272-272
世间上,不得志的人多于得志的人,不如意的事也多于如意的事,那么,这些多数不得意的人,必有一个“为什么”的疑问。因此就有“我”与我的“命运”两个对立的观念产生,可以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承认有命运这回事了。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个人”两个概念外延不同 ,“人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所指的范围和内涵也有区别。对二者从不同的系统去考察 ,有“无限”和“有限”的区别 ;二者的发展趋势与过程 ,也并不完全吻合。但二者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又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只有从二者的对立统一中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的有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逻辑起点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摆正“治官事”与“营私家”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当私情与党性发生矛盾时,让“党风”给“家风”让道,结果“家风日下”,甚至出现令人震惊的“全家腐”现象。 比如,原河南省沁阳市市长助理、国有沁阳铝电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秦瑞歧一家10口人,都因贪污腐败锒铛入狱。一个家庭走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在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作为我国的执政党 ,党应该正确理解和摆正自己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角色。这就不仅需要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还要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机关体系的关系 ,更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并严格把党限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8.
提起秦始皇,谁都知道他是一个专断的暴君,人人都知道他焚书坑儒的劣迹,读书人都会想到尉缭子对他的评价:“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  相似文献   

9.
古人曾说:“身贤者,贤也。能荐贤者,亦贤也。”这里所说的荐贤者贤,不只说是举荐者有察人、识人的较高水平,能够见微知著,不为表面所迷惑,更重要的是说举荐者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因荐贤而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在“不市私恩”方面,许多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阮籍在竹林七贤中要算长者了,比山涛大五岁,比嵇康大十三岁。他同曹家、司马家都不沾亲带故,但他父亲阮瑀却是曹操身边的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许多军国书檄都出自他的手笔,也算是曹魏已故大臣。 因着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的一封信里,引用了阮籍的一句话来比况自己——“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的知名度曾一度提高。但时过境迁,连“文革”都淡化得快要忘却了,何况毛泽东的信,更何况那信中曾引用过的一句话以及说这句话的人。 在知道竹林七贤、知道阮籍的人中,大抵也都只注意到他的狂放。许多画家画过竹林七贤,几乎无例外的都把他们画成一群世外高人,悠闲自得。诚然,他们的狂放载诸史籍,即以阮籍论,都说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倜傥放荡,行己  相似文献   

11.
巴金去世了。享年101岁,按中国传统,怎么着也是一个“喜丧”了,但从10月17日他走的那天起,弥漫在中国大地的分明是一股浓浓的哀思,瞬间凝聚起来,久久挥之不去,有着不同于一般喜丧的悲痛与叹息。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无可挽回的“结束”,于生者近乎横遭断裂般的打击,于是又有断裂后的焦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反对错误倾向的正反经验,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左”或右是什么程度就反到什么程度,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政策,对症下药,既要分清是非又要团结同志,维护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佳 《学理论》2010,(20):152-153
作为北宋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思想,蕴合鲜明的平等与博爱思想,在“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个人的生与死、富与贫、贵与贱都显得微不足道,个体道德自觉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一种生态意识和宇宙意识,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为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刘吉 《瞭望》1986,(39)
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小生产是家长制,“一言堂”,是领导个人决策。个人决策的优点是及时。领导者经验丰富、智慧高超又统观全局,加上直觉能力出类拔萃,往往可以作出令人叹服的判断和决策。优秀的小生产的决策都属此列,它对现代决策仍有意义,特别在紧急决策时更是如此,但是个人决策有着许多先天的缺陷。首先“一言堂”就不能集思广益,决策难免受个人智力和经验的限制。其次,人不是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疏关系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决策难免出现受感情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尺度。再者人也是在变化之中的,纵使过去曾是天才,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种种因素,也总有  相似文献   

16.
福科宣布 :人死了。这不是既定事实之判断 ,而是应然价值之判断 ,说的是唯一者的人该死了。关于福科的“该死的人” ,作为一种后现代人文精神 ,从西方传到国内 ,惊讶之余该是沉静的反思。信息时代活蹦乱跳的人怎么就该死了 ?但这“人死了”恰恰就是“后现代”主流话语中的最核心的价值判断。“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和“主义” ,它大体是西方思想家反思现代资本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浪潮所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而播撒下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 ,如果说有统一之处那就是对“现代”的反思和超越 ,其主流性话语则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17.
所谓“非权力效应”,是和权力效应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并非由权力,而是由个人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智慧才能等非权力因素所带来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话,有的人说了就管用,而有的人说了却没人听;同样的事,有的人去办就顺利,而有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一、一条产生误解的逻辑“:以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以个人为本”许多人之所以会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直接理解为“个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把人看作抽象的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现实地看待人,而现实的人,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能是“以个人为本”。二、澄清几点认识之一“: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党的基本路线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基本路线的表述中把经济建设提到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会不会贬低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的地位?怎样摆正“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这是人们经常议论的问题。这里就上述问题从三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