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敏 《唯实》2002,(Z1)
张雨生在杂文创作上的声誉 ,不像那些“杂文爆发户”那样 ,几近获取于一夜之间 ,而是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 ,用沉甸甸的作品逐步打造出来的。他就像一架理性的水磨 ,生活之河静淌也罢 ,澎湃也好 ,总是匀速地不紧不慢地不歇息地转动 ,把这世界提供给他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细细磨碎 ,筛落下他对生活精深的思考。他的年创作量不多 ,只有二三十篇 ,可当捧读它们的时候 ,你不得不承认如同进入了品牌商店的那种感觉 ,都是些品牌货。2 2年前 ,他写的《虎皮鹦鹉之死》和《他就是他》 ,被编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初等师范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这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是继鲁迅之后的中国现代杂文大家。他的杂文创作得益于对鲁迅的学习与借鉴,更与自身的童年经验密切相关。童年时代不幸的家庭生活感受极大地影响了其社会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他的杂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童年情结的释泄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蒋元明 《前线》2009,(6):57-57
研究余心言的杂文创作,发现一个特殊现象:他是官越做越大,杂文越写越来劲,年事越来越高,写杂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相似文献   

4.
孟令哉 《唯实》2004,(6):94-96
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里颇有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刘成信将他的杂文评论结集为《杂文情缘》,不由得让我想起这位“情痴”,他出于对杂文的痴迷,舍掉了绝不是一个指头的“铁饭碗”,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办刊之路;为了杂文,他将喝咖啡的悠闲和逛舞厅的潇洒,都变作了埋头于杂文理论研究的孜孜;为了杂文,他奔走呼号,致力于创作队伍的集结;评头论足,检点着杂文园地的篇什;激扬文字,期待着杂文精品的涌现……其情可谓痴矣,其志可谓凝矣,故其文亦可谓工矣。杂…  相似文献   

5.
读刘洪波     
刘成信 《唯实》2002,(1):81-8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杂文作家应厚积而薄发,因为许多人发表杂文的“量与质”往往成 反比,量多质差、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出现。刘洪波似乎是个特例。在当今的中青年杂文作 家中,刘洪波每年发表的杂文数量可能是最多的,大约每两天多一点便有一篇杂文问世,一 年下来,一般不低于150篇,而其文整体质量颇高,其杂文创作很少给人以敷衍成篇或参差 不齐之感,近几年的作品甚至给人以文思泉涌的印象。洪波可能是那种坐得住板凳、甘于寂寞的作家。很少听说他参加各类聚会或“活动”,他只 专注于读书、写作,属于名副其实的“功夫在诗内”一…  相似文献   

6.
某天上午,在下正在办公室为写不出文章而发愁犯困。忽有一久别的友人来访。此公刚参加完某一级别的公务员考试,谈及面试,他说紧张。与笔试不同的是,面对考官,面对众多的旁观者,答题很慌乱。答错了,不自信;答对了,也不自信。不像笔试时,面对试卷,可以自由酣畅地发挥,犯错误(答错题)也是自信的。朋友的一席笑谈,为鄙人引出了一个杂文题目。  相似文献   

7.
刘成信 《唯实》2002,(12):81-83
作为杂文评论工作者、《杂文选刊》杂志的编者 ,我几乎每天、每月、每年在与身边的同事、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的与会者交谈杂文作家及其作品 ;同时 ,每与杂文作家、作者、杂文编辑及杂文读者通讯 ,也都离不开对一些杂文作家及其创作谈些个人的浅见与感受 ,就像朋友们说的那样 :不论是“写”还是“说” ,都离不开杂文。于是 ,日积月累 ,就形成许多不成形的“评点”。现根据朋友们的建议 ,稍加整理 ,收集于此 ,权作对杂文的学习、研究心得 ,并就教于各位杂文作家和读者朋友。顺序完全是根据资料的整理先后排列 ,无任何用意。魏明伦  他可谓两…  相似文献   

8.
《唯实》2002,(1):84-84
1.《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命题创作的思考》,作者陆建华,原载2000年第10期,《 文学报》2000-12-07摘要转载。2.《意见与期望──在全国杂文随笔编辑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刘成信,原载2000年第1 1期,《杂文选刊》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3.《可贵的“思想芦苇”──评朱铁志的杂文创作》,作者刘成信,原载2001年第1期,《 杂文选刊》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4.《悲天悯人 大起大落──焦国标杂文创作简评》,作者李君,原载2001年第2期,《杂 文选刊》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5.《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作者潘多拉,原载2001年第3…  相似文献   

9.
余心言同志的杂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柳如烟同志《杂文是说理的艺术——读〈余心言杂文选〉》一文,从说理这个侧面,分析了余心言杂文的特色、风格;探讨了杂文创作中如何“艺术地讲道理”的一些规律,对广大杂文爱好者及杂文创作,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段柄仁 《前线》2009,(6):55-56
前不久,北京市杂文学会举办了著名杂文家徐惟诚(笔名余心言)杂文创作研讨会。徐惟诚年近八十,为官数十年,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博览群书,思索不断,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出书80余本,可谓著作等身。其杂文结合实际,有感而发,思想深邃,远见卓识,清新自然,朴素淡雅,简练流畅,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受读者欢迎。现摘编段柄仁、蒋元明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鲁民 《学习月刊》2013,(7):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2.
鲁民 《学习月刊》2013,(4):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3.
很高兴同全国各地报刊杂文随笔编辑同行在一起研讨杂文创作。大家十分关注当前杂文创作态势与走向问题 ,我想 ,这不仅关系到杂文创作本身 ,关系到能否满足杂文读者的期盼与渴望 ,更关系到当代杂文的价值、意义 ,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与人民大众对未来的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应当感谢北海日报社举办这次全国性的杂文编辑聚会 ,深信它会对今后的杂文事业产生有益的影响。《杂文选刊》编辑部每天收到国内外各报刊杂文编辑、作者、读者荐稿五六百篇 ,从数量上看的确很可观 ,但选发的却不多 ,一个月内编辑提稿大约 1 2 0篇左右 ,选发的不过是…  相似文献   

14.
在话剧界素有“一人手面”之称的项交,因为在电影《南征北战》、《在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刻画了“张军长”和“徐鹏飞”两个国民党的少将.从而名声大振。“文革”中,无知的造反派为打倒他,竟说“他演国民党这么像,因为他是国民党”。究学生投笔学鲁迅,一篇杂文招来囚禁之若,他从此走上一条革命道路。项堃是山东德州人,四五岁时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跟舅舅生活在一起。北伐军打到济南时,门岁的地考入济南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阅读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莫泊桑、叶善秦树、鲁迅等人的作品。这些大师的思想对他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  相似文献   

15.
正应了那句让人说俗了的话: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还只是路人;有些人一见面就成了朋友.我和<党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后者.我很遗憾的是至今还不是"党的人",还属于在党外一心向往的那伙人.和<党的生活>的结缘是因为杂文.<党的生活>的杂文栏目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专栏.即使不写杂文的那些编辑,也都有着杂文家一样的品质,正直认真,热情如火.在寒冷构成气候主基调的城市里,我没有理由不向他们靠拢.在哈尔滨的时候,到<党的生活>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就像女人时常要回趟娘家一样,一段时间不上<党的生活>去一次,生活中就少了一件重要的事.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1995,(10)
毛泽东散步不走回头路张耀祠的职责是保卫毛泽东、保卫中共中央,负责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多年来,他生活在毛泽东身边。我向他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尔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观看现在许多关于毛泽东的电影,你觉得演得像不像?他爽朗地大笑起来说;“又像,又不...  相似文献   

17.
朱健国 《唯实》2003,(10):95-96
本刊原杂文栏目编辑张彦加同志因病于今年 7月不幸去世。张彦加同志主持杂文栏目 1 2年里 ,用创品牌的敬业精神打造杂文栏目 ,取得了公认的效果。他的英年早逝 ,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惋惜与痛心 ,现发表著作家朱健国先生写来的悼念文章 ,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3,(3):56-56
马德在2013年第一期(下)的《杂文选刊》上撰文说,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  相似文献   

19.
朱铁志 《党建文汇》2008,(11):54-54
我与乃举先生由相识而相知,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乃举性情耿直,为人诚恳,有忠义之心,是杂文圈里有名的热心人。《秋实集》是继《春华集》、《夏雨集》之后乃举的又一本杂文随笔集。由于长年在党刊工作,乃举的杂文创作视野宏阔、立意高远,能够很好地处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落笔讲究分寸,展开论述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20.
刘成信 《唯实》2002,(6):82-84
在当代杂文作家中 ,有几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 ,他们的剧作曾轰动剧坛 ,影响广泛 ;他们的杂文创作也出类拔萃、各有千秋 ,沙叶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沙叶新是十年浩劫之后由一出名曰《假如我是真的》话剧而闻名遐迩的。《假》剧不仅显示出剧作家的思想开放 ,也同时表现出其不凡的胆识与文学才华。此后 ,沙叶新又创作了《陈毅市长》、《约会》、《大幕已经拉开》和《寻找男子汉》等震撼剧坛的力作。大约是离开上海人艺领导岗位前后 ,沙叶新开始创作杂文、散文。在我看来 ,他的许多散文都可以作杂文来读 ,因为有不少散文既有戏剧性 ,又有杂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