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新形式,已经风靡整个大学校园,大学生在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手机短信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课题。笔者对大学生手机短信的内容、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以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新形式,已经风靡整个大学校园,大学生在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手机短信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枝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课题。笔者对大学生手机短信的内容、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以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新形式,已经风靡整个大学校园,大学生在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倚重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本文从多种角度对大学生的短信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归纳了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手机短信功能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手机短信文化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从中让我们发现,虽然短信文化是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流行文化,但是如何规范手机短信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网络聊天这种受到大学生普遍青睐的新兴交流渠道,在人际交流中发挥了辅助性的作用。本次调查通过将网络聊天与面对面、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五种人际交流渠道相比较,发现大学生对其信任程度低于面对面、书信、电话、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处于信任层级的底端;相对于较多出现在面对面交流中的主动型谎言,网络聊天中的谎言更多的是被动型的;网络聊天特殊的交流群体和信息表现形式,是影响大学生对其信任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短信作为崛起的“第五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短信文化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不良短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短信文化的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趋利避害,提高大学生的短信道德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大力提倡大学生短信文化建设,加快提升校园短信文化的品位;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开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和大学生教育的冲突与制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速发展的移动通讯是一条庞大的经济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由其衍生出来的手机短消息 文化功能,给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信息传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校园文化空前活跃、丰富,并全 时空、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重视和研究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尤显紧 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手机短信诈骗案件持续多发,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给手机用户的财产安全带采了极大的危害。本文在分析归纳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特点的基础上,从严格手机号码申请制度、加强对短信数据传送的监控、严密对银行账户及汇款的监控三个方面对防范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随着手机在我国的普及和短信业务的发展而日益突出。以手机短信的著作权保护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手机短信的本体分析、手机短信著作权保护的价值分析、手机短信著作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手机短信著作权保护的路径分析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手机短信应当进行有区分的著作权保护.其保护路径可以是多种措施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手机短信发送数量惊人。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已运用于各种刑事、民事案件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手机短信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经由通信网的业务承载平台传输的,其发送方或接收方中至少有一方为手机用户的,能在手机上以文本、数字、图画、声音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出来的电子信息资料及其派生物,其性质是电子证据。本文从手机短信技术原理出发,全面阐述了手机短信的存储方式和主要特征,认为手机短信证据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证据,并提出电子证据应当被列为一种单独的诉讼证据,并对手机短信证据的证据能力、证明力、收集和保全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总结出手机短信的社会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的主要框架:1、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进行剖析,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出其存在的现有缺陷;2、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短信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一是手机短信传播给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带来的冲击;二是对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联络的重要工具,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数字化通讯方式,也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并一定程度上记录下人们的言行,在民事诉讼中。很多当事人提供手机短信来证明案件事实,但由于短信自身的一些特性,对传统的证据形式提出了挑战,对其证明力学界也众说纷纭,因此,分析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利弊及其证明力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犯罪是指以手机短信作为犯罪的手段和工具,向不特定的多数手机用户发送严重危害社会的短信。手机短信犯罪因为发送内容的不同可以触犯不同的罪名。本文主要是从手机短信犯罪的特点、种类以及预防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发展,手机短信侵权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手机短信侵权主要有短信服务中的侵权和短信内容的侵权两种类型。手机短信侵权具有侵权方式的多样性、侵权行为的隐蔽性、侵权主体的多元性及难以确定性、受害人的广泛性以及侵杈行为实施的便利性等特点。手机短信侵杈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手机短信侵权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白律、建立便捷有效的维权途径等各方面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存储于磁性介质之中,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诉讼证据越来越多,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手机短信就是其中一种。手机短信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明确手机短信的证据证明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以报纸、杂志、布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为传播手段的媒体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形势下,刑事侦查部门有可能也有必要运用媒体的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功能开辟一种打击犯罪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逐渐普及,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新媒体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这种情况,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也受到了相应影响。本文章中,作者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通过新媒体环境与当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和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做贡献这三个问题进行逐一阐述,希望能够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就业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来,利用手机短信诈骗的案件越来越猖獗,暴露出我国法律对相关法律的规定及执行上的缺失。文章从利用手机短信诈骗的手段入手,分析短信诈骗的概念及其区别于其他诈骗行为的特征,并提出我国相关法律在短信诈骗责任规范上的缺陷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学术道德认知程度偏低、学术道德意识普遍薄弱、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和大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教育、制度、监督、奖惩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大学生"村官"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执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政府应当在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选拔标准、工作性质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