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断升级的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成重大挑战,灾难面前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公共卫生合作的指导思想,公共卫生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与东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强化"命运与共"意识,可以推动双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反映显示出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公共卫生合作中存在着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资金匮乏、合作意识不强、互信不足等问题。但共克时艰的信念强化了双方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在共同抗疫中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双方应从加强政治互信、培育区域公共产品、建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动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大国加紧战略布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对西方压力,俄罗斯加快实施"转向东方"战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意欲将地缘政治优势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其中东盟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是俄罗斯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构建欧亚新秩序、抗衡美国战略遏制的重要切入点。当前,俄罗斯对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在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东盟国家自贸区建设有强烈需求。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俄罗斯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其大国平衡,维持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如此,与双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升温相比,经济相互依存度低和合作基础薄弱仍然是制约俄罗斯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东盟利益的全球化和俄罗斯实力的增长,影响双方合作的诸多因素实际上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大国博弈和南海局势等为双方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王勤 《当代世界》2021,(12):64-69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使东盟国家面临卫生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多重考验,百年大流疫下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使东盟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各国普遍深陷发展困境.面对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中国与东盟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努力加强抗疫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复苏.双方经贸合作逆势而上,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4.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5.
马军 《当代世界》2014,(11):75-76
<正>准确定位:东盟是山东重要的合作伙伴从双方近二十年的交往历史来看,山东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友城、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推动山东与东盟加深交流合作,首先应对东盟在山东省对外开放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政治交往层面,东盟高层来访频繁标志着双方政治关系日益密切。这也是增进相互了解、推动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已有八个东盟国家的领导人来鲁访  相似文献   

6.
在2007年年初举行的第十二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国家签署了本地区首份在安全领域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东盟反恐公约》.这个公约的出台,将更加有效地维护东盟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东盟国家的反恐合作由此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30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1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历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最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加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型和国际秩序重塑.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并已成为彼此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同时,美国联合亚太盟友加大对华遏制,对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使得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中国可从国际制度创新切入,处理好与东盟和域外大国关系,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扰乱了全球资源配置,加剧了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和东亚产业链发生断裂的风险。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日韩与东盟等东亚经济体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后疫情时代,东亚经济体需加强政治互信和互动,降低外部因素对东亚合作的干扰;基于各自经济社会利益的内生性需求,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实现互利共赢;深化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提高互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水平;推进人文交流与合作,为扩大东亚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是美国整合印太地区进行战略布局以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地缘制衡框架。东盟国家作为联结两洋的中心地带对该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虽有一定共识,但同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这表现为东盟国家选择加强或弱化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质疑或欢迎美国加强安全介入与合作,怀疑或认可开放、互惠经济发展模式,批评或认同民主、人权、法治价值观。本文尝试建构国家层次需求与体系层次压力互动的分析路径。从对美安全与经济需求及体系压力这两个维度,可以将东盟国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区分为机遇、机会、机会与风险、较小风险、较大风险五种类型。东盟各国对"印太战略"认知的差异,将影响东盟内部共识的达成以及对地区机制的主导,导致东盟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分化和复杂化,并为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是由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两项双边活动。在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博览会和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商界增进相互了解、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峰会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来”为主题,充分反映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双方工商界加强全面合作的共同要求,必将对双方扩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彼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日韩两国都在对东盟外交进行新调整与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政治往来平稳发展、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军事安全交流有所提升成为今年日韩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是日本与东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40周年。纵观2013年日本的东南亚外交,可以发现,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呈加强之势。进入2014年,日本延续这一势头:2月18日,日本与东盟各国在冲绳县宜野湾市举行副防长级会谈;2月25日,日本提出武器出口管理新三原则草案,允许向海运要道沿岸国(如菲律宾和印尼)售武。本文试图分析高调主张"日本回来了"的安倍政府将在东南亚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是夯实双方合作民意基础的重要保障。当前,双方人文交流合作已取得丰富成果,但成效依然有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以及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双方战略需求不对称、美欧国家对华态度变化,是影响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主要因素。鉴于此,要推动双方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化建设,对接中东欧国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将双方人文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文明对话倡议"框架,拓展双方既有合作成果,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从没有正式外交关系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紧密交流与合作,而日本—东盟政治关系则缺乏前进的动力。早在1977年,日本就与东盟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并通过工业、科技、文化、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各种合作项目,开始与东盟建构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安全是中日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双方通过全球、区域、双边层面的合作路径,在卫生制度建设、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成果丰富,对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扩散等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对与治理。虽然两国还未能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合作主体相对单一,内在动力有待提升,而且双方主要以相互援助为合作内容,对疫情的预警、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的联合研制和开发、应对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等尚缺乏实质有效的合作内容,但是双方应秉持"共享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理念,通过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进一步建立战略互信,实现"多元一体"的主体间合作,建立"联防联控"的安全合作机制和疫情信息共享以及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预警机制,在疫苗和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以及联合疫情防控与恢复经济发展等领域建立联合协调机制,并进一步构建"多元一体"的中日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体系。双方应通过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为建构中日公共卫生安全"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洁  朱滨 《当代世界》2013,(8):52-56
南海问题是中国—东盟关系中最重要的安全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依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南海局势基本保持平稳,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但是,从2009年开始,南海问题迅速升温,中国与东盟的关注点不得不转向安全领域,双边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引发这种变化的因素之一是东盟  相似文献   

19.
马孆 《国际展望》2011,(2):16-28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介绍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维护发展中国同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大局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实践.广西作为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始终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自觉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和周边外交全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