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问政:模式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社交、娱乐的工具,还成为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就是这样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政府与网民的双向互动机制。日渐兴起的网络问政正成为我国民主发展的新形式,深刻地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雷强 《理论探索》2011,(3):59-60,103
进入新世纪,第二代互联网(Web2.0)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群众转化成为微众、网络公民等新型群众,网络社会渐成新型社会形态,这要求领导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此,领导干部一是要善于"从网民中来",集中网民智慧,推进网络问政;向网民学习,提升网络智慧。二是要善于"到网民中去",加强与网民的联系,赢得网络认同;和网民共建愿景,"走出一条网路来"。三是要善于通过网络互动,提高软权力,提高灵活领导力;学会与网民共享领导力,齐心协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互联网技术不完善、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政府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不强和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途径——规范网络问政技术平台,加强网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政府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省领导邀网民"灌水""拍砖",到地方领导开博听民意;从湖南"全球寻策计划"到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问计网友;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到温家宝总理两次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问政于民;从两会期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到"网络问政"被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重要的执政内容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5.
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严防其成为一种"政治时尚",首先要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包括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问政于民常态化,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其次要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包括对网络发言人实行实名制,建立网络发言人问责制,网络发言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最后,要加强网民参政素养教育,包括加强网民的理论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玥  许亮 《理论视野》2011,(12):41-4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以Web2.0技术为主导的网络工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和广大网民的欢迎,引起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网络工具。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为民意表达和公民网络问政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同时,微博问政也存在"不能全面客观代表民意"、"公众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缺乏必要的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约束"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微博问政的研究,解决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规范微博问政之策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政治系统理论为网络问政的环境与政府回应的速度提供了解释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苏州"寒山闻钟"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问政系统面临的环境越复杂,政府回应的速度越慢。具体而言,网络问政事件的主题与公权力行使关联越紧密,事件活跃时间越长,事件活跃度越高,政府回应速度就越慢。此外,网络问政指向为群体或组织相比于指向为个人的事件,政府的回应速度较慢。基于此,为提高网络问政的回应速度,政府应及时把握网络舆情,掌控网络问政环境;加强内部规范建设,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灵活处理社会关系,建立"双线"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话语领域的良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公民个人与政务管理之间以话语形式建立联系的方式。它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最为广阔、自由的话语公共领域,也成为了政府查民情、聚民智的新潮方式。但网络问政话语出现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现象,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问政话语空间的良性建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培育“网络问政”话语领跑角色、主流传媒对“网络问政”话语的良性支援、培养公民“网络问政”的责任意识和健康心理等方面加以思考,借以寻求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我国民主参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立不仅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消除地位悬殊,也让公民拥有平等对话协商权利。然而,在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下,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亦不可忽视。这些缺陷如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因此首先提出民主建设中"网络问政"平台的优点,其次强调"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10.
陈奋红 《学理论》2013,(2):14-15
电子政务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主要是公共政府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媒介所进行的一种超越现实距离政府行政方式。而微博则是一种更为迅速方便的互联网应用工具,其主要用于网民关注社会和交流互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博在不断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过程。微博也被广大网民用来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和民主参与。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是网络参与型、互动型的政府信息化阶段的突出标志,是电子治理模式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网络问政可分为领导或者官员推动的姿态型网络问政,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以及由于舆论或者网络性事件导致的压力型网络问政三类。政府需要充分把握网络媒介的差异及网络生态的趋势,探索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问政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是政府和民众借助互联网络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网络问政的关键是"问",更为重要的是"问"政之后的"理"政,即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反映的问题,因此网络理政成为网络问政的落脚点和归宿。从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转变,这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变革对自身行为做出的重大调整,从深层次反映了其高度的网络认知自觉。要强化和规范网络理政,提升网络理政效果,则需要政府转变关于互联网络的诸多  相似文献   

13.
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14.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一周网谈     
《瞭望》2008,(9)
本周,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仍是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之一,但已从对"艳照"事件本身转向到对网络管理问题的思考;财政部出台的有关政府采购优先购国货的政策,在网民中也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此外,网民还对本刊上期所发《股市面临"三公"考验》一文所表达的立场和观点给予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构成了社会民主进程的图谱,彰显着网民极大的创造力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由于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代名词,且具有荒诞讽刺、简明扼要、寓庄于谐等特征,在吸引公众注意力方面常取得巨大成功.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便捷性、及时互动性给予网民"设置议程"的权力,而"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因此,研究网络流行语对考察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已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网民在舆情走向中是不可忽视的群体,政府希望通过回应和介入事件来缓解网民的情绪。但在实践操作中,政府回应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会加剧冲突的爆发,将网民的舆论焦点引至政府自身,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本文基于对"雪乡"事件舆情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过程视角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利用网民评论的主题和情感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对政府回应的反馈图谱。本文将数据文本分为政府介入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展开分析和探讨,发现政府回应与网络舆情存在逻辑互动偏差。政府管控与网民诉求之间、政府回应滞后与首因效应之间、正当履职与信任缺失之间的偏差,都会导致舆情向消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征,使得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第一选择。这就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开展网络问政,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使人民"四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玉素萍 《学理论》2010,(23):113-114,261
公民以网络为载体而进行民主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具有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参与比较,网络问政更直接、便捷和广泛,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积极伦理意义。但网络的特点也决定了网络问政必然存在消极的影响,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有效地约束和规范网络问政,既是保障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有序进行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是:微博问政弥补了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不畅,弥补了分散的社会群体价值融通和情感交流有效渠道的缺失,弥补了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弥补了党政公共权威和公共信任的缺位.中国微博问政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网络水军”和网络民粹主义问题.要通过五个方面完善中国微博问政,提升中国政府效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