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法律环境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法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的法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深入和跨境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包括立法观念、审批程序、质量保障、监管机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5.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在跨国教育的各种形式中,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合办项目申请程序冗长,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下分析它的成因,就如何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问题,包括其法律性质、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解决、法制构建等,既是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了解跨境教育输入和输出的规则,保护我国教育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8.
国际投资企业形式包括股权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两种。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产生的背景分析,它是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独创出来的一种企业形式,其法律性质在于它是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灵活变通,这种变通表现在其法律特征之中。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各方权利义务虽不尽相同,但仍符合平等互利的法律原则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日趋频繁,交流日益增加。中外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办学规模日渐壮大,不断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带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发展及办学特点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其萌芽和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同时因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明,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惨痛的代价。本文就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众多问题之一的学历认证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法律解释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整体中具有辐射性和跨越性的重要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首要的法律解释权 ,解释法律应当遵循五道程序 ,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最高司法机关可以就司法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现行法律解释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中 ,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制度在法律意义上是成立的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是否合法则存在疑问。现今绝大多数国家一般都以司法机关为主要的法律解释主体。中国实际采行的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司法机关都解释法律的二元化体制 ,前者是法律上的首要法律解释主体 ,后者则是实践中最主要的法律解释主体。几十年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法律解释为数非常有限 ,倒是法律上处于其次地位的最高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为数甚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首要的和主要的法律解释权 ,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然而逻辑上成立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会期不足因而不能随时根据需要解释法律 ,它并不具体应用法律因而难以适时就法律应用特别是法律适用做出法律解释。转变这种状况 ,单用所谓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分类方法是不敷需要的。在法治发达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方法的核心是法律解释规则,即各种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规则。几乎所有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理论,其目标都是探寻法律解释规则的构建与运用。为了证成这一判断,梳理与不同意识形态相匹配的具体法律方法很有必要。这种概括不是对法律方法纯粹历史的考察,重心在于说明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践意义。我国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即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关注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这是展现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论实用品格的开始。对法律解释规则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重点从法治意识形态、法律方法的进化以及与相近概念的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融贯性作为检验法律真理的标准,是一种超越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立场的尝试。德沃金的法律解释思想以融贯论作为法律真理观,以罗尔斯的"反思性均衡"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以信念之间、信念和经验之间的融贯性作为法律解释的标准,从而为"法律唯一正解"提供了哲学上的正当化根据。但是,原则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并不存在理想意义上的融贯;法官的类推解释只能达致局部融贯而无法形成整体融贯;法律的无穷解释使德沃金的解释理论陷入无法自拔的"明希豪森困境",这些理论上的难题使德沃金的法律真理图景成为一种虚假的幻相。 相似文献
14.
推理与解释:寓于其中的法律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法律方法,它们对法治建设有着不同的意义。法律解释的功能是要充分展示法律文本的各种可能意义,而法律推理则强调结论的必然得出。由于二者都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或推理,因而拥有大体相似的思维走向,但作为不同的方法却有着许多细微的区分。正是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方法(如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法律推理等)构成了法律方法论体系。当我们对这些法律方法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5.
符号、解释学与中国古典法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受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中国古典解释的热潮 ,学者们将其命名为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但有关中国古典法律的解释还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法律解释问题做了初步性研究 ,阐明了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研究的可能性径路。 相似文献
16.
行政判例的法律解释是法院包括法官在制作行政判例时就需要明确的法律问题所作的说明,以期对后来的案件予以约束指导的活动。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性,保证法制改革的有序进行,创制行政判例的主体应该只限于最高人民法院。法律解释最终归宿点应该以判例这样的载体出现。行政判例制作中除一般法律解释方法的应用外,还有构成性、合法性、合理性、利益衡量等具有行政法特点的法律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宪法解释权以及法律统一解释权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状态,人们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填补这一权力空白.然而根据我国宪法所规范的国家权力结构,最高人民法院是无力承担起这一重任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统一解释功能是有限的,只能统一各级法院的审判解释.我国的司法改革应着眼于通过构建合理的审判制度、判例制度以及合理划分最高人民法院与各级法院解释范围,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统一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理性范式及其对中西宪政的文化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13(6):3-12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原始习得和传来因素而形成的、有支配力的精神统一体,其社会功能主要在于为文化共同体成员提供交流平台。文化研究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思维结构研究。从发生学和文化本质论的角度分析现代立宪主义可知:西方宪政文化是普遍理性在人类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儒学文化由于普遍理性的缺失并未自生自发形成宪政文化。从一种过程和事业的角度看待宪政法律,应该从理性培育和法制保障两个角度践行宪政。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解释方法的排序由于缺乏一个元规则而颇受非议。对这些异议的回应迫使我们检讨影响法律解释方法位序的种种因素,并进而探寻隐藏在解释方法位序表背后的元规则。研究表明,可接受性的元规则可以作为法律解释方法排序的始基,并在法律解释中担当起类似法学研究逻辑起点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