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2.
刘海萍 《理论月刊》2006,(12):132-134
行政腐败是一种在行政部门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对它的存在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不同的知觉类型透析了行政腐败的四种类型,即物知觉产生的主动腐败、角色知觉形成的模仿腐败、人际知觉形成的被动腐败、因果关系知觉形成的群体腐败。最后提出通过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知觉对象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行政精神是法治精神、公仆精神、高效行政精神 ,更是创新精神。强化行政精神在行政文化中的建构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防止行政腐败 ,增强行政群体和行政人员的向心力。构建新时期的行政精神 ,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重视行政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和氛围作用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行政文化 ,并将行政精神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腐败还是不腐败:一种政治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还是不腐败这是行政人员道德选择最常见的一种两难困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行政人员两难困境的理性选择,不难发现,只要监督缺失、软化,行政伦理失范,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政人员的道德选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腐败都是理性选择。这更凸现监督权威树立与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行政精神是法治精神、公仆精神、高效行政精神,更是创新精神.强化行政精神在行政文化中的建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止行政腐败,增强行政群体和行政人员的向心力.构建新时期的行政精神,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重视行政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和氛围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行政文化,并将行政精神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黎友 《桂海论丛》2001,17(3):71-73
新时期的行政精神是法治精神、公仆精神、高效行政精神,更是创新精神.强化行政精神在行政文化中的建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止行政腐败,增强行政群体和行政人员的向心力.构建新时期的行政精神,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重视行政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和氛围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行政文化,并将行政精神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腐败”,一般又称政治腐败(Political corruption),其最基本、最一般的内涵是: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以公权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与之相对应,所谓行政腐败,乃是指拥有法定行政权的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违背行政权行使的应有界限与目标,将行政权变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有资源并谋取私利的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浩明 《桂海论丛》2001,17(1):76-78
加强行政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强化和完善行政道德要求在行政法规和相关法律中的建构 ,加强行政道德立法 ,规范行政官员的从政行为 ,健全和完善行政道德监督机制 ,是预防和查处行政道德失范与行政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应丽君 《湖湘论坛》2010,23(3):95-97
现代理性官僚制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理性的经济活动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制度,但至今中国并未真正实现从传统官僚制向理性官僚制转变。本文认为以亲缘互助、地缘互助、业缘互助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互助责任体制的特质是中国官僚制建设难以走出困境,并因此带来难以有效制约行政腐败,是当前腐败产生并猖獗的深刻的文化根源。为此结合我国互助责任文化的特性和现代理性官僚制的特征,提出了完善中国官僚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公开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行政公开化缪爱社行政公开化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本文论述了行政公开化的必要性与意义,探析了行政公开化的科学内涵,回顾了我国行政公开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对如何完善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实行行政公开化是强化民主政治、防止行政腐败的现实需要。美...  相似文献   

11.
臧公余 《传承》2010,(18):132-133
行政不作为虽然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关注程度较少,但其危害性与行政乱作为的危害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行政腐败的重要表现,侵害了行政对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从加强行政立法的角度而言,通过完善立法体制,促进立法公正,对行政不作为作出明确界定,促进监督体系的健全等,从而标本兼治,防治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可以逐步改变我国行政许可泛滥现状,使我们的万能政府过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能够从源头上遏止行政腐败。  相似文献   

13.
行政不作为虽然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关注程度较少,但其危害性与行政乱作为的危害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行政腐败的重要表现,侵害了行政对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从加强行政立法的角度而言,通过完善立法体制,促进立法公正,对行政不作为作出明确界定,促进监督体系的健全等,从而标本兼治,防治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10)
近几年,军队方面一直在加大反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腐败案件数量的上升,这对巩固以及促进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当前部分军队官员还存在一定的腐败心理,这些具有较高职务的腐败主体会牵动部队的整体素质。因此,认清腐败人员的心理结构对反腐工作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我国的行政立法以及行政执法活动中,具体行政行为因为程序违法被撤销后,行政主体可以不受限制地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个制度忽视程序独立价值、原告利益和利益平衡原则等,导致某些重要的行政程序形同虚设,并且使得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甚至导致行政腐败行为的发生。这种无限制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制度和理论  相似文献   

16.
汪青松 《桂海论丛》2007,23(4):22-24
规避行政道德失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行政道德体系的需要,更是实现依法行政和抵制行政腐败的需要。目前,规避行政道德失范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机制构建,即高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行政道德指引机制,切实加强行政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濡化机制,稳步推进行政道德规范向行政法规的转化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行政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对行政道德失范的全方位监督制约机制,成立富有实效的行政道德失范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7.
职务消费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的消费;履行公务需要,但过度消费;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消费。假公济私的消费是腐败,过度的职务消费尤其是故意的奢侈浪费也属腐败之列。职务消费中的腐败是腐败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职务消费问题的核心是财政制度,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腐败都是财政的腐败。所谓财政,就是“以财行政,以政制财”。一方面,“无财难以行政”,所以职务消费是必须的,是行政运行的成本,是纳税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代价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无政难以制财”,财政活动是公务人员…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的腐败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驱使下发生的。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必要性心理 ,当官腐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二是可能性心理 ,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而一定的心理又是一定客观事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因此 ,遏制腐败 ,消除腐败心理的基本工作是 :一方面 ,要拓宽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另一方面 ,要打破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初步形成不必贪 ,也不敢贪的社会氛围 ,从更深的层次作好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腐败滋生的原因古人称腐败为贪,为墨,为淫。贪、墨是官的专利。剧《左传》载,夏朝时规定:“昏、墨、贼、杀。”其中“墨”就是贪污,一贪就染上了“墨迹”,非但难以洗耻,还要杀头,用刑严厉。今非昔比,时下的腐败不同古代的贪墨。贪、墨无法根治,腐败可以解决且正在解决,不过追根探源,权力导致腐败,千百年来封建专制及其遗毒是造成腐败的总根子。政治原因——从政治角度看,我国目前政治腐败主要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行政腐败三个方面。政治权利是政治的核心,政治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权力腐败。从理论上讲,我国权…  相似文献   

20.
腐败防范心理是个体的一种拒绝、排斥、放弃违纪违法故意的心理状态,它与腐败心理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心理状态,并且在对立中冲突,在冲突中此消彼长。公职人员腐败防范心理包括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愿腐败的三种心理状态,这三种心理状态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心理过程的不断冲突中逐步形成的。构筑公职人员预防腐败心理的具体路径有:通过严惩腐败的路径,构筑不敢腐败的心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执行力的路径,构筑不能腐败的心理;强化健康心理意识的路径,构筑公职人员自身不愿腐败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