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使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新农合在我省实施已近三年,有多少农民参加和受益,它对改善我省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挥了多大作用,将来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最近记者与省卫生厅主管新农合的领导--省卫生厅党组成员、省爱卫会专职副主任王国才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2.
曾淼 《党的建设》2008,(5):47-47
逢年过节到农村和大伙儿闲聊,农民兄弟便会如数家珍地畅谈农村新变化、新鲜事。最让他们高兴的就是党和国家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  相似文献   

3.
杨荣 《先锋队》2011,(17):5-7,1
高层声音栏目刊发了《让农民兄弟生活得更幸福体面》,这是王君省长与记者谈如何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的一篇文章。王君省长说:"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贫困农民兄弟。竭尽全力做好‘三农’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群众的新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省长的拳拳之心,言辞凿凿,更让三晋父老增添了憧憬。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政策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社会文明、农民富裕、安定团结、政治民主的社会。然而,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重大疾病时,农民常常会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步伐,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重大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于2003年上半年在都江堰、彭山、叙永、武胜和金阳5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目前为止,全省试点县达到73个,覆盖了全省农业人口的51%.  相似文献   

6.
杨克勤 《当代贵州》2004,(21):28-29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失败,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毛泽东三兄弟也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毛泽东高瞻远瞩,从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曙光:到农村去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本文真实记录了毛泽东三兄弟在中共建军前后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家事.风云突变,毛家三兄弟在武昌都府堤有一次短暂的相聚.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热切展望,坚定了兄弟们革命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看病难、看病贵",已是当前一个很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受经济、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更为严重.在农村,曾流行这样的说法:农民有"两怕",一是怕生大病,二是怕孩子考上大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前,农民不是"小病拖、大病扛",就是一人生病,一个家庭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随处可见.农民怕生病,怕的是"脱贫十来年,一病又回到从前".  相似文献   

9.
新年前夕,省委书记周永康心系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7000万农民兄弟,专程驱车前往什邡市农村调研考察,走访农户,与村支书座谈,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农民群众致以亲切问候.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优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成 《求实》2005,(11):92-94
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7.57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农村"普九"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让更多农民更快、更好地走出土地、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让更多农民在观念上得以转变,在知识上得以提高,在技能上得以加强,从而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贫困与疾病往往是相伴而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致贫原因构成中,因疾病或损伤导致贫困的占33%,是首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健康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传统的农民“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 ,产生了很多问题 ,如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公共卫生力量薄弱等 ,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已经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打破城乡藩篱、实现城乡融合的大趋势 ,无法承担起保障农村现代化的重任。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3.
图书文化建设与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共产党人》2006,(20):46-46
农民致富奔小康,尤其需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在于建造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文化建设。农村文化需要适当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落到实处。图书文化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载体,图书文化单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把图书文化送到农村、送给农民。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事关全局和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利益.当前,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叶飞  秦涛  罗翔  周红 《当代贵州》2010,(14):I0002-I0002
<正>"感谢铜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我们发展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们这些农民孩子看到了希望!"在铜仁市,一说起农村信用社帮助农民兄弟找出路,帮助农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2,(7):22-23
春季是农民兄弟进城务工的高峰时节,据调查,我国农村累计已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6亿人。从2006年开始,每年平均转移590万人。最高时,超过800万人。他们是城市的新型建设者,在城市中从事脏、累、险的工作,贡献有目共睹。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不少改善农民工待遇的政策,但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行业,不少人对农民工仍然有偏见。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将一些常见多见的法律问题汇编如下,为农民兄弟提个醒,方便农民兄弟依法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沧桑巨变:农村合作医疗从衰落走向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既拥有过基本得到普及的辉煌,也遭遇过大面积解体的挫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合作医疗事业几经沧桑,终于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迈向柳暗花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1913年4月15日,黄定基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南阳乡洪田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黄定基兄弟姊妹8人,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剩下孤儿寡母,日子更加艰难,母亲将黄定基送到乡里吹鼓手班学吹号打锣,逢个红白喜事混碗饭吃,由于当吹鼓手受人嘲笑,他决心跟一名农村竹匠学技。(一)1929年2月9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军第四军挺进赣南,利用大柏地有利地形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6,(3)
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000个农户的访谈,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平均值为5975元,占到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大量存在。农民一次大病平均花费7000多元,差不多是一个家庭一年的全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增加收入,而不是统计数字上的收入.让农村物质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真正实现农村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