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体性事件也陡然增多,它蕴含了多种社会矛盾,且触及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我国转型期群体心理的新特点———盲从性,传染性,仿效性,匿名性。针对这些新特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提高群体认知,为民众诉求提高合理有效的渠道,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而人生经验又相对较少,面对恋爱挫折时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这成为该群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大学生陷入失恋心理危机时,学校教育方应广泛收集当事学生信息,做好其人格和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的评估,从情感、认知、行为各方面着手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帮助当事学生恢复心理平衡,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塑造出被动、柔弱的依附型传统女性人格模式,自然的两性差异形成“男强女弱”的社会分殊.它积淀内化为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中,以广泛和持久的隐在观念传递形式实现特殊社会遗传,为现代女性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设下种种文化、心理的障碍.这种精神束缚不是源于某种认识上的误解,也不是来自单纯的男子世界,它是广义民族文化的产物,需要在广义的文化背景下批判解决.中国文化对人格性差的影响呈现出一条极端曲折的轨迹,自然禀赋造成的人格性差被扭曲,女性人格中温柔、优美的特征被凝滞而畸形化,柔顺与服从是社会所认可的标准人格.迄今,社会普通流行的基本上仍是男性坚强有力而主动、女性柔弱顺从而被动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诱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是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当前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屡屡见诸各类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主体价值认知的偏差,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社会环境形成的心理困境以及现行教育制度的错位,是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主要诱因。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积极寻求生命的内在价值,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灵生态"是不同的个体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情绪、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它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涉及个体认知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情绪和价值观,个体在生产、生活及其工作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运行状况的不协调,是"心灵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构建良好的"心灵生态",需要自我提高修养,培育和谐;民众积极参与,促进和谐;社会自觉作为,共促和谐;媒体正确引导,维护和谐;政府有效作为,推进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人格心理学视界中,"政治两面人"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背离立党宗旨、具有强烈的私利动机、善于伪装和欺骗且造成党和国家事业功能性损伤的意识自主性人格分裂者。其人格障碍,是认知失调引发的人格扭曲,是动机冲突困境中的人格裂变,也源于印象操纵术与角色标签的负效应,以及"众数人格"的积淀与"边际人"的心理失序。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理想人格塑造是消弭"政治两面人"的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双性化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因此,在女性教育中应培养其双性化人格的心理模式。研究认为:双性化人格是对传统的社会人文理念的冲击。先天的遗传定向是女性双性化人格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因素为导致双性化人格趋势增强的主要原因。教育者有的放失地提出双性化人格教育对策,对提高女性的心理素养,开发女性的发展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共大事件,是透视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锤炼中国精神的时代机遇。中国精神具象化为制度战"疫"的组织力、依法战"疫"的保障力、科学战"疫"的支撑力、精神战"疫"的感召力,并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由此,普通大众对中国力量的细腻感知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理解,主要通过各个群体、多种形式、不同维度的比较渐次有序地表达出来。这些经由普通人的视角感知到的社会良善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沃土。因此,要注重涵养社会心态,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价值认同;要注重引导社会情绪,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文化认同;要注重凝聚社会情感,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政治认同。从而升华"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将其淬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  相似文献   

9.
早期社会中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和"政教合一"体制的双重压力,宗教信仰成为民众的一个负担,这种"义务"性的活动给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加深,在政教分离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才逐渐回复到民众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中的认知模式对法律人格制度的形成具有潜在影响。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 ,中西方在法律人格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目前而言 ,我国不仅面临抽象人格制度建构上的难题 ,还面临着紧迫的“具体人”的问题。我国的“具体人”问题非由市场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