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忠 《新法规月刊》2011,(5):116-123
内容摘要:权利客体是对权利的外部描述,是对权利安排在何种基础上的一种说明,权利客体的安排必须以实现权利追求的社会利益需求为根本目标。集体林权抵押之客体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容体,是对林权所进行的外部描述。从解释论的角度,对法律所规制的集体林权之客体进行了分析,家庭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不仅是现实和政策的需要,而且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
四年来,伊春市的林权制度改革使小兴安岭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改前,林区职工收入低,违法犯罪时常发生;盗伐林木、蚕食林地等更是屡禁难止。现在,林区人民生活正在逐步富裕起来,待业群众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林权制度改革为小兴安岭的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公有制林权框架,允许私人成为林权主体,并发给林权证确认权利人的主体资格。林权改革搞活了地方经济,带动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共同发展,为广大林区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并完善我国物权法律制度,为我国今后矿藏资源开发奠定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法理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我国现行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探讨、分析,进而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法律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福建、江西等林改先行省份,而缺少区域间的对比研究和全方位研究。为此,本文以贵州省作为考察点,对瓮安县的林改实践以及林改中的一起典型纠纷事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调查及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当地林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金体 《法制与社会》2010,(19):260-260,265
林权证是林木林地唯一的合法证件,所有涉及林木采伐、林权流转、林地征占用等林事活动,都要凭林权证办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如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征占用林地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广大林农对林权证的法律特征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使林权证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从林权涵义分析入手,对林权证具有的法律特征加以界定,以期林权证更好的发挥其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权抵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法制与经济》2010,(8):15-17,21
资金匮乏是农村林业难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林农虽然享有对森林、林地的使用权和对林木的所有权,但缺乏将权利转化为利益的有效途径。林权抵押。是指林权权利人依法以其对森林、林地、林木所享有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为本人或第三人债务偿还或履行合同担保,以便获得其他利益的一种法律行为。林权抵押不但可以解决农村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本文试图就以下三点展开讨论:第一,法律是如何设定林权抵押财产范围的;第二,林权抵押登记的程序以及不足之处;第三。林权抵押实现的后果如何。  相似文献   

8.
我国林权制度的改革已经过四个阶段,2008年开始进行第五轮改革。每一轮改革都形成了独特的路径,而每一次的路径又会成为下一次改革的依赖。林权改革的本质是围绕权利性质、权利类型、权利主体、权利状态四种维度而展开的。在权利性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权利性质的弱化、权利类型的多样化、权利主体的多元化、权利状态的动态化是改革路径的最好阐释和最终归宿。以此为基础对新的改革进行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一个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载体,需要完善的林权法律制度才能保障其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我国普遍关注林权法律制度改革的当下,林权一词就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但无论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林权一词的理解均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概念上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权法律制度改革的深入,并将对未来的有关立法产生影响,不利于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林权法律制度等一些框架性问题的改革之前,需要首先对"林权"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分析,以廓清概念上的混乱而造成的林权法律制度改革的无所适从,以及理解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以《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特别法以及现实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总结为依据的林权理论,与《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民事基本法中的有关林权的规定存在冲突之处。林权应被视为一类特殊物权,需要在特别法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1.
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权属关系,权利的冲突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以采矿业权与集体林权的法律属性为出发点,从现实历史和自然状况、制度和实践等层面分析了导致集体林权与采矿权之间权利冲突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权利冲突所实行的机制和原则,从而提出有效的防范与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化角度分析集体林权改革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保护森林成为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当前进行的集体林权改革正是以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为指导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无论对生态建设还是对经济建设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文中不仅对集体林权改革中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并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林权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林权的发展。作为源于森林所有权的他物权,林权与传统物权差异明显。森林资源不同的所有权形态,决定了不同来源的林权性质与内容不尽相同。为有效实现林权,可采取信托机制吸引社会资金。  相似文献   

14.
潘媛 《法制与社会》2012,(15):32-34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合理、有效地推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既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盘活林地和林木资产的重要途径.作为林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载体、集体林产权改革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林农在林地流转中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将是评价集体林产权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浅谈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权"一词"就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用语,但无论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林权一词的理解均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概念上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并将对未来的有关立法产生影响。笔者结合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从法的角度探析了"林权"的内涵、性质及其与林地使用权的关系,认为林权是指林木的所有权,不能涵盖或替代林地使用权或林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七条规定:“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一规定成为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成为每个研究者的主题,本文针对实践中林业投融资的问题拟从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切入提出带动林业投融资法律制度环境全面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林业产权制度不断变迁和改革,并使其由过去的单一的公有制林业经营转变为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模式,今天的林业产权模式相比之前的制度,其可以更好的保障林业主体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并不断追求直接完整的经济利益。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林业产权制度变迁都是在强制性的基调下进行的,不管实在土地改革时期,还是将林业以集体林形式承包给农民,都可以看出我国林权的模糊不清,不利于我国林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的林权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尚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如何完善林权制度,使森林资源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是摆在我们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权争议中的行政调解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权争议是我国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及时有效地化解林权争议,对于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政调解是林权争议的最主要的调处方法,因此,在实践中,行政调解应注意严格遵循自愿、自治原则,将"法、理、情"的有机结合,解决程序要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改革成功的背景下,林权改革拉开了序幕,正确处理林权改革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于本次林改的进程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指出林农擅自砍伐林木的行为如何定性是林改过程当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正确区分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是解决当前法律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整理近10多年来我国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经济成效评价方面的文献后发现,虽然主流意见对林权改革的经济成效持肯定态度,但是林权改革成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却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鉴于已有文献在数据、方法等方面存有诸多不足,未来进行长时期、多类型样本、从制度设计到执行全程、效率与公平兼顾、经济社会影响与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并采用规范的定性研究与严谨的计量方法相结合,将配套政策的绩效也纳入林权改革成效的效果评价体系中,研究视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是科学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及探明制度完善之路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