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是谁?     
近日听朋友谈起一件事:一次他到某机关办事,一位办事员推三阻四,极不耐烦。朋友看到墙上挂着“树公仆形象”的条幅,随口说了一句:“既然你们是人民公仆,怎么能用这种态度对待我们基层同志呢?”那位办事员听了立刻火冒三丈,回答倒也干脆:“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但不是你的私仆!”真是一语惊人,令吾友无言以对。叙事完毕,朋友问我:“你也是机关干部,请给我说说,人民是谁?”  相似文献   

2.
别看咱们搞政工的在一些人眼里地位不高,可一旦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你准会听到有人说:“瞧他,还是个搞政工的呢!”再比如,时下停薪留职、辞职“下海”、搞第二职业之类堪称时尚,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要是有一天,一位搞政工的也去摆起了地摊,喔,那可了不得啦,“他怎么也干上这个了……”免不了满城风雨,议论纷纷。这里且不多说人们对政工人员的偏见问题,更不想评价“下海”、“二职”的是非得失。只是想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政工人员就是有别于一般人,人们总要把他们看得更高些,要求也更严些;或  相似文献   

3.
行行都有“第二职业”者 每当夜幕降临,富丽堂皇的广州中国大酒店丽晶殿,一位身穿连衣裙、戴着黑色宽边遮阳帽的姑娘,踏着轻盈的步履走到延伸至观众座位的前台,向人们展示华丽的时装。她是广州市某机关打字员,凭1.7米的修长身材和开朗、活泼的天性,找到了“第二职业”  相似文献   

4.
面对沸沸扬扬的争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第二职业?已开放的第二职业渠道要不要关闭?笔者经过考察认为,第二职业对于促进智力流动、促进人才再分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施展才智的一个辅助渠道,应努力把做好本职工作摆到第一位。报刊杂志不必渲染提倡第二职业,国家有关部门也不必取消第二职业。用一位有识之士的话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个过渡时期,第二职业必然要出现,我们对待第二职业应是不要喊也不要砍。”  相似文献   

5.
我的朋友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好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用板桥体写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下面并标有座右铭三个小字。 我单刀直入地责问他怎么好用“难得糊涂”当座右铭?他说:“糊涂”,并不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无  相似文献   

6.
时下,上下班途中,人们能看见骤然多了些临时摊位;节假日、星期天,在乡镇企业,不难发现一个个忙碌着的“城里人”的身影;留意一下书店门口或小书摊上,《第二职业创收术》之类的新书广告和叫卖声也不时招徕得人头攒动;至于演员“走穴”,官员经商,作家“下海”,教授“卖饼”,更是时有耳闻……前些年人们讳莫如深、遮遮掩掩的“第二职业”,而今已丢掉琵琶,公开亮相,对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企业和经受着改革洗礼的人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是耶,非耶?喜耶,忧耶?许多人都在思索。记者特意来到北京市叉车总厂,采访了一些干部、工人。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精神病医院里有一个精神病人,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手拿一把雨伞跑出了病房,蹲在一个角落撑起雨伞,嘴里念念有词:“我是蘑菇,我是蘑菇……”护士怎么劝说, 病人都执意不回病房。护士毫无办法,只好请来心理医生帮助。心理医生问明情况后,也撑起了同样的一把伞,一声不响地蹲在精神病人的旁边。病人问道: “你是谁?’,医生回答: “我是蘑菇。”病人面露喜色,说:“我也是蘑菇。”相互间的交谈  相似文献   

8.
“成功”人士一定要知道,朋友有“私人”朋友和“场面”朋友之分。“私人”朋友会陪伴你历经荣辱沉浮,无论你地位高、地位低,还是没有地位,“私人”朋友都会真正地关心你、帮助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场面”朋友是你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的朋友。“场面”朋友是前一个拥有你地位的人的朋友,也是下一个拥有这个地位的人的朋友。 上边这个划分,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的肯特·基思博士在最近畅销的《似非而是》一书中说的。他做过州政府的官员,做过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商,也做过私  相似文献   

9.
司法界一位朋友最近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某特区有一个单位与外商合资经营一个采石场,双方签订合同时,没有请律师参加。合同中有一条规定:外商来我境内每拉一车石子要付十二美元。外商先是开来五吨的车,每车付十二美元。后又开来七吨的车,也是付十二美元。最后又开来十二吨的车,还是付同样的钱。这个单位感到不对头,就问外商:“你怎么能用十二吨的车来装?”外商说:“合同上没有规定是几吨的车,怎么不行?”他们这才知道吃亏了,赶紧去请律师帮忙。律师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第二职业还被视为禁地,守谱的不敢逾越,胆大的涉入了也怯于示人,一切都在悄悄中进行。如今,禁地的藩篱终于被前赴后继,磨肩接踵的践履踏毁了,在上海,从科技人员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干部;从医生到教师,乃至部分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跻身到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里。1993年3月18日,上海某称:上海市民从事第二职业者甚多,并引用有关部门的一个调查数据,认为已占本市市民的一半左右。或许抽样调查本身不能排除某些以偏盖全的因素,于是又有了一些稍稍保守的估计。比如,上海某名牌大学,粗粗统计,有第二职业的教职员工大约在30%左右;郊区某县对中小学的兼职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有第二职业收入的,大约是20%稍强。反正,三分天下也好,半壁河山也罢,预计今后从事第二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11.
在文采阁,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为欢迎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文学颁奖大会的人们举行的宴会上,碰到了认识多年的一位朋友。他悄声告诉我:冰心老人病了,从年初一直住院,开始是肺炎,再有其他并发症;现在好点了,不过身体很虚弱,人一下子像老了10岁,很沉静,也不大爱讲话……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强烈地思念起冰心老人。  相似文献   

12.
在这次“三讲”教育中,某机关向基层单位下发了一份征求意见表。表中从服务态度、服务作风、服务质量等八个方面征求意见。结果所有基层单位在征求意见表格所有的栏目中都填写了“没有意见”。从表上看,这个机关的工作无疑应该是十分出色的,而且基层也应该是相当满意的。但望着这一份份没有意见的表格,笔者却感到无比惊奇和不伍,总觉得“没有意见”的背后好像有文章可做。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被征求意见的基层单位。结果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映道:我们不是没有意见,而是意见提了也等于白提。原来,这个机关过去也曾经多次征求过…  相似文献   

13.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4.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5.
群众因为对机关办事程序不太清楚,到机关办事往往很不方便,也很少一次能把事情办成。对于这个问题很少见到切实有效的改进举措。最近,某市为群众到机关办事提供了一份“便民菜单”:分门别类公开机关办事程序。怎么到机关办事,各个机关办事的条件、程序、时限、收费规定以及咨询、投诉等内容,在“菜单”上印得丁是丁,卯是卯。比如说要办户口,拿到办户口的“小菜单”,对照“小菜单”上的示意图,一步步地办理,不需要反复询问,也不再会出现徒劳往返的遭遇。小小的一册“便民菜单”,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首先,群众有了“便民菜单”,…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企业办社会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各方面都很关注,且舆论亦颇一律:企业应尽快甩掉自办自背的“社会” 包袱。 但一段时间来,就笔者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朋友接触交谈,其所闻所感却是在短时间内一些企业还无意无法领受舆论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有几位在大企业操持的朋友这样告诉笔者:谁不想轻装前进;只有傻瓜才愿背包袱。现在也只有傻瓜才会轻易把“包袱”甩了。怎么这样说呢?比如我们厂办的子弟中学、小学,如果交了,厂里职工的子女上学就得去求人。学校可以三  相似文献   

17.
昔日曾以斗殴出名,被人们称为葛洲坝绵羊山“镇山王”的潘汉群,如今走马上任,当上了葛洲坝汽车修配厂团委副书记。人们称赞他的转变,更称赞为他“魔术”般的变化而付出艰辛劳动的老支书。那还是在一九七六年底,小潘顶职进厂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到来,就好象清晨的雀儿吱吱喳喳地喧嚷开了:“怎么领导这么没有眼力,要这样的人顶职,管得了吗?”“要是我当领导,就是天王老子爷我也不要……”小潘进厂时,父亲也千嘱咐,万叮咛,要他为父亲争口气,为领导争个光,不要让人看不起。可他偏偏就是不争气,上班不到三个月,连本班组的师傅还没认上几  相似文献   

18.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9.
阿比让专电“科特迪瓦”是法语“象牙海岸”的译音,一谈起这个国家,人们会自然地想到象牙。这个共和国被称为“象牙海岸”,确是名不虚传。国徽上镶嵌有大象;邮票上印有大象;商店招牌和广告上画有大象;电影院、电视台、报刊杂志上有各种各样的大象标记;首都阿比让的乌弗埃—博瓦尼体育场内有一头昂首翘鼻、威风凛凛几米高的大象;国家足球队又以“大象”命名;走进朋友的客厅,说不定在哪一角还会发现有头“大象”在看家;至于木刻和美术工艺品大象,更是不计其数。 有趣的是,天天见到这么多“大象”,除了在阿比让动物园里,就是看不到真正的大象。就连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里,也见不到一头真象。  相似文献   

20.
柳萌 《民主》2006,(10):45-45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跨越历史时空,听远古先祖讲述,可以拉近地域距离,跟朋友对坐交谈,总之,如此充满神奇的网络,使得生活方便而有趣。在我还未学会上网时,有位朋友问我:“你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是吧?”接着他说了说篇名,发表的报刊名字,我立刻表示惊愕:“你怎么知道啊?”朋友说:“从网上看到的呀。”这时的网络在我心目中,无异于探矿的地测仪,开始对网络有种神秘感。学会上网之后,生活丰富多了。听音乐,读文章,看图片,查资料……甚至于了解气象情况、火车时刻,只在轻轻弹指刹那间,整个多姿多采世界,仿佛就会近在眼前。有次查询北京一条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