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937年12月25日,潘汉年在上海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英国客轮,领导香港地下党开展工作。1941年底日军攻陷香港前夕,他又回到上海。抗战胜利后,他再赴香港,继续在香港从事统战、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1937年12月25日,在上海一处码头上,两个不大引人注目的中年男子登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英国客轮,他们就是潘汉年和夏衍。抗战爆发后,潘汉年肩负党交给的重任,前往香港领导当地地下党开展工作,为我军民抗战提供情报、物资等多方面的支援。1941年底,日军攻陷香港前夕,他回到上海。抗战胜利后,他再赴香港,继续在香港从事统战、情报工作,为党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情报专家,神龙见尾不见首 抗战爆发初期,神州大地到处弥漫着硝烟烈火,笼罩着战争的阴  相似文献   

3.
1 那是1939年的春天,国内抗战形势紧张.魏风江身在印度,心忧祖国,决心回国参加抗战.于是他告别国际大学的师友,于1939年2月间从加尔各答辗转香港,再乔装打扮成纸业商人抵达上海(他父亲是纸商,在上海开有纸行,营业远达香港),穿过敌占区回到故乡萧山.在家稍事逗留,即去金华(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移至此),被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聘请为外事秘书,颇受礼遇.当时,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常驻国统区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这一年的3月17日,来金华视察.这天,浙江省政府当局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国民党省府召集高级官员,在金华中学大礼堂(现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西院大厅)听取周恩来的报告,魏风江也在场.在这次报告会上,周恩来着重阐述了当时国际形势与我国抗战的关系,分析了和平阵线与侵略阵线对峙的局面.他的结论是:英、美也是帝国主义,暂时与轴心国德、意、日发生利益冲突,勉强排在和平阵线的队伍里,但并无多大诚意援助被侵略的国家,我国抗战必须依靠上下团结,合力斗争,才能驱逐日寇,转危为安.魏风江回忆说:“对于周恩来同志的精辟论述,我前所未闻,极为感动.他在开头讲的两句话:“‘贡献给各位,报告给大家’,我至今记忆犹新.他的嗓章清脆响亮,有一鸣惊人之势;他环视听众,两眼炯炯有神.我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1937年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屈武在这些历史转折的关头,都得到周恩来的真诚帮助,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在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在苏联呆了12年的屈武于1938年绕道西欧,由海路回国。到香港以后,他首先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派驻香港的代表廖承志,他们  相似文献   

5.
潘汉年是一位具有非凡经历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二十年代后期,他活跃在上海文坛,受中共中央委派,推动组建并领导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初期,他转入中央特科工作,成为党的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中期,他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秘密使者。抗日战争时期,他活跃在香港、上海等敌后地区从事秘密情报活动,是情报工作首脑人物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香港从事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为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潘汉年在香港,写下了他生命史…  相似文献   

6.
休闲时光     
《新长征》2006,(8)
舒同参与的对台情报工作人们都知道舒同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经被任命为中共台湾省委第一任书记。1948年中国共产党准备解放台湾时,时任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内定的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刘格平为副书记。虽然没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台的敌工工作。1949年10~11月间,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最大的内线是被称为"密使一号"的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为取得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舒同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联系。朱谌之从香港抵台,吴石在寓所秘密会见朱谌之,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资料。这批情报通过秘密渠道很快从香港送到华东局,由舒同  相似文献   

7.
<正>在2015年的热播剧《伪装者》里,大哥明楼就是一个三面特工,他既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又是军统的"毒蛇",还是中共的地下党员,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为抗战出谋出力。但你知道吗,明楼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可是有原型的,这个人就是袁殊。他在14年的情报工作生涯里,周旋于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特务机关以及汪伪政府等多个舞台,而中共特工是他最隐蔽也是最核心的身份。袁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夏天,抗战开始以前,我在香港。西安事变后,华北国民党同红军已实现和平,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却仍在继续“围剿”。闽北的黄立贵就是在三七年的春天被打死的。国民党想消灭我们,他们说南方没有游击队。这时,我党一直在积极寻找南方红军游击队,而且途径很多。我知道的张云逸就是在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他到香港的,他的任务就是了解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情况,并把他们改编为我党的一个统一的军队,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一九三七年上半年,香港有  相似文献   

9.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0.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迫害……  相似文献   

11.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2.
传奇于炳然     
他从黑龙江走出国门,又回到国内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抗日统一战线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视他为大才、至友;李杜将军敬佩他的人品和才干,并委以重任.他被蒋介石召见,授以全国抗战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与曾当面许他以高官的戴笠斗智,周旋;他第一个站出来批评陈伯达,而遭康生、陈伯达联手陷害……  相似文献   

13.
慕安 《党史文汇》2011,(6):45-48
华克之,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战士。他早年是国民党左派,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从事反蒋活动,并于1935年策划和主持了刺杀蒋介石的事件。1939年他进入潘汉年主持的党的情报系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潘汉年在香港和上海情报工作的得力助手,直到革命胜利。这期间他深入虎穴,出生人死,屡建奇功,对党的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他,与张学良有多年的友谊,在东北声望卓著;他,在抗战中与重庆的国民党要人多有往来,由此获得了二战中三份举世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情报;他,在全国解放之初参与了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制定,并指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和国旗升旗仪式……但是,他在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传奇经历却不为世人所熟知.他,就是我党著名战略情报家阎宝航.  相似文献   

15.
黎余 《红岩春秋》2014,(5):28-33
正抗战爆发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解放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的历史重任。但在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不断的政治诱降面前,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抗战信心动摇,亲日势力不断抬头。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汪精卫携众从重庆叛逃至越南河内,不久在香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的共同之处,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坚持抗日;不同之处是,国民党采取消极的片面抗战路线,过分依赖国际援助,而中国共产党则坚持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政策.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至抗战前期,叶剑英先后以中共军队代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等军队及党内身份在国统区从事军事联络和统战工作。期间,他利用军事专长在国统区发表军事评论和演讲,鼓舞民众士气;与国民党军方进行军事互动,维护两党、两军合作抗战的大局;加强和爱国将领联系,开展军界上层统战工作;广泛交界各界朋友,向全社会宣扬中共军队抗战的事迹,为中共的敌后抗战争取广泛的民众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王国梁的长篇纪实小说《大营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1942年春,香港沦陷,日军和国民党特务在港岛、九龙和深圳边境撒开大网,想把抗战以来逃到香港避难的近千名文化人士都拉拢麾下,就在这历史的紧要时刻,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一批优秀的粤港地下党员与之斗智斗勇,终于在刀口下胜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是一个在深圳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子,可它的名字却与历史上著名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场秘密大营救始于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的1941年末,历时3个月,遍及10余省市,从中共中央南方局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从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到中共粤北粤南委员会,从中共香港市委员会到东江游击队,还有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像一根互相看不见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组成了特别的营救大军,营救被困于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高达800多人.著名作家茅盾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20.
阎宝航(1895-1968)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与张学良有多年的友谊,在东北声望卓著;在抗战中与重庆的国民党要人多有往来,由此获得了二战中三份举世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情报;全国解放之初,他还参与了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制定,并指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和国旗升旗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