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史飞翔 《各界》2014,(9):84-85
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帮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时,这位记者解释道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学森说:“我想普通话在中国用得很普遍,你是中国人,应该学会讲普通话!”从那一刻起,钱学森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雁飞  王庆玲 《学理论》2010,(24):254-255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出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面对“钱学森之问”必须深刻反思,进一步增强深化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少华  周敏 《各界》2010,(5):89-92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因病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的一生是壮美而传奇的。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成就自不待言。而作为一个丈夫,他与妻子蒋英之间的相濡以沫、琴瑟和鸣更是谱写了一段动人的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4.
《理论视野》2009,(11):8-8
《新京报》2009年11月12日刊登张鸣的文章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3):I0001-I0001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封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书信,大家都把这两封信称作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家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同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在回忆郭永怀文章中就提到,“钱学森已给‘永怀兄’写过两封信:盼望你回国。家书抵万金,报国之心如磐石……”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这句话令人们警醒。 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钱学森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纪念,许多报刊披露了钱老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读后很让人感动。钱学森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可钱老却多次拒绝说: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3,(14):10-11
应钱永刚教授的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一一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暨音乐会。那天正是世界博物馆日。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生前一直坚持不准给他写传。有人曾经想写,他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8日《陕西日报》“报刊纵览”栏择要转载了《科技日报》今年3月27日第一版《钱学森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文中说:“钱学森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参加生产的劳动的人,二是包括机器在内的劳动工具,第三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包括材料、零件等。  相似文献   

11.
汪金友 《党政论坛》2008,(13):62-62
在2008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有两个科学家和一个研发团队。科学家是钱学森和闵恩泽,研发团队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集体。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六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坐落在西山脚下的航天部七一○研究所的会议室里,传出了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现在,请给钱学森教授献花,让我们鼓掌祝贺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个研究所的副所长于景元笑吟吟地说完,两位年轻的研究生手捧一束鲜花献给了钱学森。这一天,宋健也专门请他的助手陆殿元送来了贺信。他在信中说:“今天,当党和人民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一位杰出的、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以应有的荣誉时,我们谨向您致以深情的祝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0)
"钱学森问题"的本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宽松化"以及高等教育"功利化"、缺乏理想主义是导致钱学森问题的原因。因此,教育体制"去行政化",严格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培养教育理想主义,淡化功利化思想就成为解答"钱学森问题"的必选答案。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86,(31)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原计划有二百余人参加,但七月二十七日开幕的那天,实际到会的超过了四百人,其中包括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同志。不少人是想方设法“挤”进会议的。 一次规模不大的座谈会,引起各方面如此热切的关注,表明中国四化建设的发展,已对软科学研究产生了紧迫的需要。 “软科学”,按照钱学森的意见,也可以称之为“软科学技术”或“社会技术”。它运用系统工程以  相似文献   

16.
汪长明 《党政论坛》2012,(3):35-37,1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饱含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值得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之问"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与身边工作人员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提出的问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8.
用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白色农业”刘志杰在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讲过,"微生物可能帮助我国农业过关"。当这一发展构想──"应用微生物工...  相似文献   

19.
唐宋 《党政论坛》2010,(6):53-53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钱学森的思想反映了一个科学巨擘的胸怀、骨气、忠诚和朴实,也反映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荣誉观。1991年10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