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张新 《天津检察》2008,(2):55-56
2007年9月8日晚20时许,犯罪嫌疑人李某伙同张某在本市某大学校园内,冒充新加坡人来津旅游,以借被害人的银行卡进行汇款为名,对被害人刘某实施诈骗。首先,犯罪嫌疑人借用被害人的手机假装和他人联系,让他人把钱汇到被害人的银行卡里,而后犯罪嫌疑人又向被害人谎称钱已经汇到其银行卡内,要求和被害人一起到银行取款机上查账,然后趁被害人查看银行账户的时机,偷看了被害人的信用卡密码。后犯罪嫌疑人借口用被害人的信用卡作抵押住宾馆,将被害人的信用卡骗到手,同时骗取了被害人的诺基亚5300型手机一部(经鉴定价值人民币1316元)。当日,犯罪嫌疑人在银行的取款机上从该银行卡内取走现金5200元。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了在诉讼各阶段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但从司法实践来看,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应当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补充规定询问被害人的专门性条款,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完善被害人的诉讼代理入的诉讼权利,建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郭宗才 《犯罪研究》2005,(6):66-71,76
被害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被害人参与权的改革和发展,是国际刑事司法政策的一个突出的方面。被害人的自诉权是关系到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保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保障被害人自诉权的有效行使尚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兰跃军 《证据科学》2014,(5):557-566
被害人辨认错误是导致刑事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被害人“身临其境”和“身受其害”的当事人身份,决定了被害人体验案件事实和辨认犯罪嫌疑人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某些“诚实”的错误。分析被害人辨认错误的成因,进一步完善辨认规则,健全辨认程序,有助于提高被害人辨认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防范错误辨认,保护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5.
杜国伟 《天津检察》2010,(4):11-13,16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规定被害人的上诉权,仅赋予被害人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权利,这在理论界颇有争议,认为这种立法损害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剥夺其诉讼中的权利。本文对我国被害人上诉权缺失的原因加以探讨。从公平正义、刑法目的等视角审视被害人的上诉权问题,以求赋予被害人上诉权。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22,(3):44-50
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有别于生活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将被害人过错定性为酌定量刑情节不仅忽视了其在犯罪构成中的体系性地位,导致犯罪认定出现偏差,更加剧其在量刑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风险,导致罚过其罪。事实上,犯罪行为人与有过错的被害人共同分担不法与责任,关系到罪质有无、罪量大小的认定。被害人过错本质是“被害人不法”,对其进行评价不会对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特殊、急性的被害人过错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但不能一概将该标准套用于其他被害人过错情形的认定,否则会导致将慢性、长期的被害人过错与轻缓、即时的被害人过错等情形错误地排除出犯罪构成体系,致使不法与责任完全由犯罪行为人一人承担,有损个案公正。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较为重要的诉讼参与人,为了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了被害人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且赋予了被害人较大的诉讼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或者具体操作上的一些原因,导致被害人的部分诉讼权利不能充分地行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法律保护,应当引起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解决被害人过错责任在我国司法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将被害人过错法定化。通过对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弊端的分析和对国外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立法例进行比较研究,从罪刑均衡、司法公正等方面论证被害人过错法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被害人过错酌定情节法定化的具体运作方案。  相似文献   

9.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关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权利的认识,历来并不一致。在被害人地位被重新审视和重视的今天,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沿革和域外情况进行系统考察,对进一步正确认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侦查立法上并未设立被害人的参与机制,在实践中,被害人也沦为刑事侦查的辅助手段。这不仅容易造成被害人对侦查主体的不信任,进而引发申诉上访,也会因被害人的道德义愤而促使其成为社会上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反过来形成对于侦查工作的不当压力。事实上,从沟通理论看,几乎所有的被害人的不满和对抗都可以从沟通失效中得到有力诠释。因此,建立侦查主体与被害人的交互式沟通机制,调整侦查主体的沟通理念,消除沟通中的障碍,是尊重被害人当事人地位、消减被害人上访现象乃至提高侦查效能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被害人,由于种种原因,刑事被害人面临着生存困境,刑事被害人救助刻不容缓。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面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存在的诸多问题,需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杈的法律保护,并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将被害人定位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悖公力救济为主的刑诉法发展的历史潮流,偏离被害人保护的国际立法与司法趋势,损害控辩平等诉讼结构的平衡,模糊庭审广场化和剧场化的界限,抹去不同类型被害人之间的实质区别。因此应该在立法上将被害人从当事人地位合理抑制,但在审前程序、量刑程序以及实体补偿上的加强。首先应建立被害人分类制度,限制被害人起诉、上诉、申诉权,加强对被害人的程序保障与权利救济,如侦查阶段申请相关司法机关进行诉前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权利、申请法院调查权、庭审中参与量刑权等,着重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一、犯罪被害人的起诉权一国关于被害人诉权的规定,是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和对被害人加以保护的核心内容。欧美国家对被害人诉权的规定基本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1、英国规定,除证入的地位以外,不给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其他任何参与权,同时,非常强调增强对赔偿令的使用,并提供被害人获得赔偿的实际方法;2、美国确定被害人有权通过影响陈述的形式参与诉讼,并由法官在判决时考虑;3、欧洲大陆国家的规定有很大不同,但总体而言继续允许被害人的参与、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控制刑事诉讼程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被害人在理论上都有参与…  相似文献   

15.
朱曈 《法制与社会》2010,(7):274-274
从犯罪的形成机制来看,犯罪构成理论中不能没有被害人这一要素,但我国当前犯罪构成理论却没有给予刑事被害人以应有的地位,随着刑事被害人理论的不断发展,急需从被害人视角完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勒索财物型的绑架罪,是指行为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以人质的安危来要挟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人,向该第三人勒索财物的行为。行为人虽然控制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但其目的不是以被害人为人质来要挟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并向第三人勒索财物,而是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胁迫以直接劫取财物,其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二、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包括合法债务与非法债务)为目的,以拘留、禁闭或者其他方法故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如果不能证实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则不构成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三、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的方法要求被害人交出自己的财产,由于被害人的财产不在身边,行为人不得不同意被害人通知其他人送来财产,也不得不与被害人一起等待财产的到来。这种行为不是以被害人为人质向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勒索财物,而是符合“使用暴力、胁迫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财物”的抢劫罪特征.应当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因缺钱花.一起预谋用可口可乐液体泼洒到被害人头上、脸上的方法实施抢劫。2009年11月末至12月初.李某等人采取晚上尾随被害人进入住宅小区单元楼道,并将随身携带的可口可乐瓶内的可乐液体摇晃出泡沫,在被害人走到楼道台阶转角处时上前抢被害人的挎包,在与被害人撕扯的同时将可乐液体泼洒到被害人的头上和脸上,使被害人对突然被喷洒到头面部的液体产生心理恐惧丧失反抗能力时,随即拖拽并将其挎包抢走。李某等人采取同样手段,共抢劫了多名被害人钱物,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相似文献   

18.
范菡 《法制与社会》2011,(33):127-128
在不同的诉讼模式和两大法系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亦不同。1996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并赋予了新的诉讼权利,但事实上,被害人的权利在实际转换中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并借鉴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被害人的制度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分析加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许兵 《中国司法》2009,(11):84-87
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犯罪行为对其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他们迫切要求国家伸张正义,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由于犯罪行为导致大量的被害人伤亡,严重影响了被害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众多的案件中,由于犯罪分子没有赔偿能力,被害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更不能获得必要的救治。  相似文献   

20.
论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律师代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律师代理张振高,王爱红,谢田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律师代理,就是律师接受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刑事诉讼,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律师代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本文结合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