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得到不断补充和加强,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学毕业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及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对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毕业生如何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就业心态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将来工作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秋华 《浙江人事》2009,(11):18-19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政策,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选好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切实增强就业见习制度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就业见习工作中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三赢”,是各级人事部门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金华工作实际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3.
傅思聪 《浙江人事》2008,(12):42-43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社会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一个诚信的就业市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管理知识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学生等方面,本文重点从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指导入手,强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管理知识的运用,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SWOT分析,提出如何包装、营销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5.
《湖北宣传》2009,(2):13-1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1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期,有关部门将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教、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媒体要认真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一是大力宣传国家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朝晖 《浙江人事》2008,(10):43-44
随着高校扩招和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专业设置、就业管理模式不尽合理,以及毕业生期望过高、诚信危机和困难群体等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尝试就如何做好若干就业服务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斯嘉平 《浙江人事》2009,(12):14-15
今年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临安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有3700余人,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需求减少、企业减员等诸多因素,今年我市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临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市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通过举办招聘会、完善就业政策等多种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工作质量和效果是检验和反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亦暴露出不少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春雨 《群众》2013,(10):78-78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处于高校就业的“夹心层”,上有名校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学校毕业生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高校应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现就我市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机制是高校开展就业服务的重要保障,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文章从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入手,梳理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中存在的“行政化”色彩明显、缺乏整体性协同机制、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晰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着重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今年浙江有23.26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增长8.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就业形势,如何尽快解决毕业生就业,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5.
浅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就业规划、保障公共权益的工具之一,在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6.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11,(13):38-38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的通知一、督查目的: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查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畅通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健全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可谓是十分繁重。日前,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更是发文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项目、基层等就业岗位;加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同时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以上诸多措施的实施,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这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而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浙江人事》2007,(5):36-37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社会就业、再就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在用人单位和高校、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交流、洽谈、实践的平台,对于推动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人才培养、配置、就业三位一体新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慈溪市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对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制度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伟新 《浙江人事》2008,(12):29-29
一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介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专场招聘会,积极参与网上招聘活动。与教育、经贸等部门协调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机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相关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秋明  ;文东茅 《求索》2007,(9):117-119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度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就业地域失衡问题日益凸现。本文在对就业地域均衡的条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的原因:不同地域间的职业待遇不平衡;就业流动难度大且成本高;落后地域隐性需求难以转化为显性需求。为此,应加强政府作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到就业不足地区就业和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强高等教育地区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本地所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