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吸毒犯罪青少年为对象 ,结合对广东省少管所在押的因吸毒成瘾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的调查情况 ,对当今青少年吸毒等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世界有 2亿多人在吸毒 ,截止 2 0 0 1年底 ,中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已达 90 1万人。吸毒以其突出的社会危害性受到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治理吸毒问题是我国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 ,我国对“禁吸”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对吸毒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初步研究 ,旨在为治理吸毒问题构建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出台,使吸毒成瘾认定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使戒毒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这将对禁毒工作的深化起到积极作用。但《吸毒成瘾认定办法》中关于吸毒成瘾的定义及认定主体资质和认定条件等规定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建议将吸毒成瘾定义为:“本办法所称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主动、反复使用毒品而产生的机体依赖,主要表现为不顾后果、强迫性寻求及使用毒品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关于吸毒问题研究的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十年来 ( 1 994 - 2 0 0 2 )的文献检索 ,我国目前关于吸毒问题的研究 ,大致有“吸毒人群现状、毒品泛滥原因、毒品的危害性、吸毒的心理社会干预”等 ,能够结合我国禁毒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研究 ,起到了积极的提供决策参考和禁毒宣传作用 ;同时也存在重现状原因分析 ,轻心理社会干预研究 ,实证性、理论性研究少 ,研究方法陈旧落后等不足 ,建议毒品问题研究需改进。  相似文献   

5.
著者该书《前言》中介绍说:“本书的结构分成七辑。第一辑、第二辑是我对新型毒品吸食者的访谈,第三、四、五、六辑是我对传统毒品(海洛因)吸食者的访谈,第七辑对吸毒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第一辑和第二辑中收录了22个个案的访谈资料,以女性个案为主,这些接触新型毒品的个案十分健谈,她们在谈及娱乐场所的生活时,镇定而坦然,甚至在言语中有一点点炫耀,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在间接引用霍华德·贝克尔经典的越轨生涯模式的基础上,详细记录一个青年吸毒者的毒品吸食经历,并将其细分为吸毒前期、吸毒初期、吸毒中期与吸毒后期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差异性的吸毒成瘾因素。由此,将导致青年吸毒成瘾的因素视作一个阶段性、动态化的演变过程,从历史视角探究一个普通青年是在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下转变成为一个稳定且规律的吸毒者。  相似文献   

7.
与国际医学界对吸毒成瘾持"病态说"的观点不同,在我国怎样看待吸毒成瘾一直是个敏感而重要的的话题。1998公复[3号]文对吸毒成瘾采"行为说",规定只要有证据证明有吸毒行为就可认定吸毒成瘾。随着"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戒毒方针在禁毒法中的确立,《吸毒成瘾认定办法》也从医学角度对吸毒成瘾进行了重新审视,实现了对吸毒成瘾"病态说"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吸毒成瘾的标准,国际医学界持"病态说"的观点,但在中国适用的标准有着不凡的历程。公复[1998]3号文对吸毒成瘾采用"行为说"标准,规定只要有证据证明有吸毒行为就可认定为吸毒成瘾。随着"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戒毒方针在《禁毒法》中的确立,《吸毒成瘾认定办法》也从医学角度对吸毒成瘾进行了重新审视,采纳了吸毒成瘾"病态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吸毒行为及其控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吸毒行为可分为己利型、他利型和失范型。获得毒品的可能性、社会角色的紧张度、社会管理力度及个体自我控制力是目前影响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吸毒行为的控制应该着力改善产生吸毒行为和社会宏观环境,确定吸毒高发区及易感人群,进行以社区为主的早期预防,提高首戒率,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0.
将吸毒行为规定为犯罪,不但有国外的立法例可供借鉴,而且具有犯罪学理论可行性,吸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具有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毕节地区是全国涉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社会经济欠发达,使得毒品在该地区具有其特殊的生存土壤,并日益严重和猖獗。以毕节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人文环境、人员结构的调查,得出该地区吸毒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以期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毒品成瘾社会危害极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禁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戒毒机构非常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普遍采用心理测量对吸毒人员心理行为进行评价,并为科学教育管理吸毒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策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工作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了解低收入者吸毒的原因,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笔者用问卷调查100名低收入者吸毒的原因.发现就业情况、朋辈群体、对毒品的无知、吸毒人员的辨别能力及意志力等与是否容易吸毒关系密切.笔者建议针对低收入人群采取特殊的预防教育方式,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吸毒者要充分发挥社会帮教作用,多关注其生活环境,加强心理教育,整合力量,达到预防吸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时下认为“心理脱毒难”一说文科学,会导致一种忽略生理,偏重心理,戒毒疗效低缓的结局。笔者初步发现:吸毒心理成瘾守恒的内在原因是其体内摄毒机制潜在微动的结果,系浸润弥漫性依毒生理残存的一种反应,亦为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念的必然状态。因此,探明吸毒个体心瘾附着的内在规律,描定其身心复合感知模型,对于特效医控吸毒行为,并大幅度突破“表层戒毒,短优长劣”的“顽症”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京女童饿死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映射出在对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监护监督中存在监护监督主体不确定、对口的社会抚养与监护机构未设立、监护失当现象难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设立对口的社会抚养监护机构、开通举报热线、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禁毒工作中 ,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大难题 ,也是制约整个禁毒工作的“瓶颈”。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难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吸毒者自身的原因和不良交往等多元因素造成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 ,互为因果 ,致使吸毒人员难于回归社会 ,从而衍生出诸多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吸毒人群心理状况的研究是毒品和吸毒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此类研究基本均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量化研究,而从吸毒者角度讨论因使用毒品而带来的主观心理体验的研究则较为罕见。本研究基于标签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36位吸毒人员关于吸毒经历的主观心理体验。研究发现,吸毒者被标签化的过程普遍包含了隐瞒、被发现、被贴上标签以及标签的内化这几个阶段。而在这一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的是社会歧视与排斥。一些吸毒者选择接受这一事实,而另一些则表示了不满与反抗。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出发,吸毒者被标签化的经历也可总结为害怕歧视、感受歧视、面对歧视以及最后对歧视的或接受或反抗的心理过程。基于这一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应转变禁毒戒毒工作的犯罪学视角,并配合以禁毒教育内容与宣传策略的改变,从而修正社会大众对于毒品和吸毒者的刻板印象,并缓解吸毒者被标签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吸毒是一种社会病,吸毒人员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管控吸毒人员,是当下各国政府和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总体而言,吸毒人员持续增多,戒断效果不佳,而当下的管控模式呈现"以高危人群为标签的管控逻辑前提、以控制防范为目标的动态管控机制、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多元管控主体、以行政强制为主要的毒瘾戒断措施"的特点,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立足于吸毒人员是病人的身份定位以及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之目标,应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吸毒人员的社区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由“吸毒驾驶”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呈日益增长且难以遏制的态势。针对“吸毒驾驶”日趋严重问题,公安机关在推动“毒驾入刑”和查处“吸毒驾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务院在关于《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曾建议《刑法》增设“毒驾罪”。2011年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与“醉驾”相比,“吸毒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更大。本文以同醉酒驾驶作风险比较和从刑事侦查作操作考量为视角,对“吸毒驾驶”入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毒品问题实证研究领域,郭建安、梅传强、陈小波、夏国美、韩丹等学者开展了吸毒人群调查和海洛因消费市场调研。我国毒品犯罪的实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及各地区的毒品犯罪实证研究,青少年和女性毒品犯罪实证研究。我国毒品问题实证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相当多的著述没有能够跳出“现象——原因——对策”三段论叙事模式,缺乏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根据国内外毒情的变化,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的专题实证研究,并深化毒品问题的刑事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研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