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生为本,枝叶关情。上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住房养老……这些关系到人民福祉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委员们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围绕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纷纷"发声"建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1月23日召开的"推进以‘七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数十年从政经历的宝贵经验总结。"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民生思想基本出发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根本价值导向一脉相承的新的表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身份首次公开宣示,也是他"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象描述。党的十八大之后,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计出现了203次,与人民有关的"群众"一词共计出现30次(不包含人民群众连用的词),"民生"一词共计出现18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十九大报告贯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一理念表现得十分具体和实际。  相似文献   

4.
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拳拳情意,深入探访百姓疾苦;以人民利益为先,减轻征购粮负担;大力推行改革、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人民获得感;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群众幸福感;招贤纳士,重视育才留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习近平在主政正定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与民生发展实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最大牵挂;一个个体恤民情的感人故事温暖人心。新华社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栏目中,以"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为主题,连续推出一组报道,以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心的民生领域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反映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百姓的获得感,展现总书记广博、深沉的人民情怀  相似文献   

6.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进》2015,(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涵盖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8月28日至31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目前,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广,重要作用也愈加凸显。那么,  相似文献   

10.
<正>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确立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点任务,为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强了前进动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时刻秉持民生情怀,真心实意为民生,真抓实干得民心,努力打造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天津样本。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党践行根本宗旨、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李一宁  张泰 《群众》2014,(3):12-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简称"十六字要求")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以"一个计划、六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幸福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六字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13.
<正> 古今中外,民生乃天下之第一要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出现"民生"一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样定义民生:"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赋予了民生崭新的意义,民生问题已然是经济发展的信心之  相似文献   

14.
《人民论坛》2024,(5):12-13
<正>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养老……每年全国两会,民生话题热度最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领域的民生需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健康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5.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 近年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促进就业、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青海省"开门谋民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菜",真正把民生工作办成顺应民意、贴近民情、排解民忧的"民心工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统筹实施投资于人和幸福民生战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1月27日上午,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青海省长刘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内要闻     
<正>温暖,一切为了人民的期盼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筑牢民生‘网底’,关注、关爱、关心各类困难群众;破解民生难题,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  相似文献   

18.
<正>新时代路上,人民群众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奔跑着、奋斗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向往、民生需求。"我们和人民群众一样,都是追梦人,需要共同奋斗;作为委员,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二字,重如千斤,"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全面部署,对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特困群体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始终坚持民生共建共享原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奋力实现民生保障新突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