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佐书 《民主》2008,(3):8-8
代表们一谈起春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思绪万千。大家深情地说,这些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一、建设现代中国必须要加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一个重要的目的、指向就是要积极地去回应与处理时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文化认同问题;就是要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整合社会,铸成全体中华儿女对于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展道路的文化价值认同;就是要通过彰显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  相似文献   

3.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周恩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所造就的伟大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对于我们党来说,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周恩来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和伟大人格,就是这种文化意义的生动体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习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和伟大人格,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  相似文献   

6.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拐点",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有效地回应现实文化中"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道理所在,从根本上领会"中国特色"的实质,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中西文明互鉴中进一步明晰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传承从未间断,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传月 《理论探索》2007,7(2):28-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形式,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实事求是、小康理想、重民、重德以及与时俱进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何勇海 《民主》2007,(2):11-11
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几千年来,春节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然而近年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春节,已很  相似文献   

11.
<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刻蕴涵和底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直接的意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6,(Z1)
编者的话:“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也最为国人所看重的传统节日。自汉代确立每年的四时八节以来,春节,便一直是中华民族岁时节令风俗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章节,一直传承至今。时至今日,春节仍然是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早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清廉自守,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为今用和继承发扬。清廉是为人的本分。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大行之美,以孝为第一;细行之美,以廉为第一。"说廉是细行,其实也是做人和持家的大道。古往今来,凡是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建设的有识之士,都不主张积金满堂,教人以奢。司马光曾教导子孙说:"昔者圣人遗子  相似文献   

15.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家过年     
《瞭望》2003,(Z1)
尽管年年的时光都是周而复始,但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一年的时光打上自己的刻度。春节,便是中华民族给时光刻下的最深最大的刻度。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科学如何昌明,回家过年这一全体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遗传基因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于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包含的诸多理念,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中华文明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全球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挤压和废弃,中华传统文化太保守、已经过时的声音时而响起。因此,如何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使命与人民选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实际的宝贵良方,从此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文明精髓,植根着深厚的哲学底蕴,而且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理论信仰者和实践开拓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赓续者。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题,也是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话语体系的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