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馈     
《瞭望》2004,(40)
一封中学生的来信瞭望周刊: 前段时间看了贵刊的《基础教育的路越走越窄》的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记得从初二的时候就开始喊减负、喊教改,可两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要面临同样的高考。 我不知道改革为什么这么慢,到底有什么难题呢?国外有哪么多好的制度,为什么不借过来试验一下?想不明白。我自己设计了一套高考制度,也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高考制度目前来说还算公正,而公正是高考存在的第一理由,所以在设计制度中,我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能否公平,能否抵挡得住人情风。  相似文献   

2.
今天开全国党史系统表彰大会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要我讲话。讲什么呢?我们党建立75周年纪念日马上就到了。这使我想起来,在1951年建党30周年前夕,我们党讲过这样的话: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时间过去四十几年了,回想一下,这句话怎么样?这个论断是否站得住?还能不能用来评价现在的党?我想就这个题目来漫谈一下。 在我的印象中,这句对党评价的话好像是少奇同志首先提出的。最近查了一下文献,才知道早在1951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谈到了这  相似文献   

3.
"哎,小孟同志,你能给我解释一下人生为什么是个三角形吗?"早晨刚一上班,办公室的老大姐便问了我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大姐接着说:"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道题目,这道题可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教授在高考面试时向考生提的问题。我儿子正准备参加北京大学的面试,我担心人家也会出这道题,所以请  相似文献   

4.
据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城市家长中有91. 9%希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中小学生中有78%表示想上大学。而全国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999年为10%,即使按照教育部的扩招规划,到2010年也仅能提高到15%。在愿望与现实如此大的反差下,无论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绕不开一个焦点问题——高考独木桥越挤人越多。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  相似文献   

5.
这个题目里的一般文化,是指对我们社会主义建没有用的文化。其实,马克思主义也是文化。列宁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总汇、总计、总合,总结。既然马克思主义也是文化,为什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提出来呢?因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有必要把它突出来。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国家是党领导的国家,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进行建设的国家。毛主席讲,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得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统一我们的行动,否则,我们的建设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的。所以在文化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突出出来。至于一般文化,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只要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都需要、比如说水利建设的水工学,这不能算马克思主义,但没有它行不行?不行。所以这个题目就变成这么个别扭的题目,叫“马克思主义、一般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6.
谢菁 《瞭望》1998,(40)
请为“先进”减负谢菁看了这个题目,肯定有人要问:“只听说农民负担重,学生负担重,要为农民减负,为学生减负,难道‘先进’人物也有负担,也要减负吗?”我的回答是:不仅有,而且还很重。事实上,先进人物的负担不仅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工作方面的,更有精神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太阳当空照/僵尸对我笑/骷髅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问我为什么要炸学校,我想都不用想,“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睡得迟/起得早/功课多得没完没了……。”这是在校园中流传的歌谣,您听了别不当回事,也不至于头皮发麻。这是孩子们率性、幼稚的情绪流露。但它至少反映了一种真实:孩子们厌恶上学,厌恶读书。为什么?我们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反思并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考卷上的分数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那是现行教育体系内检视你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标准。在没有更客观或更准确的方法出现前,我想这种方式会一直存在,很难完全被淘汰。分数能即时反映出学习成绩,而且很有效率,因为我们总不能等十年后,再来验证大家的成就,然后再来决定当初谁才是该届毕业生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吧!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漫长的受教育历程中,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听说过“教育服务”这个概念。“教育服务”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引起大家的重视。为什么?原因很多。首先,中国加入WTO时,我们是把教育服务和服务贸易一起谈,在西方人眼里,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开放,教育也一起开放;其次,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出现。过去清一色的公办学校,资源配置、校长任命、师资配备是  相似文献   

10.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1.
方文山 《党政论坛》2011,(20):14-14
我们都知道考卷上的分数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那是现行教育体系内检视你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标准。在没有更客观或更准确的方法出现前,我想这种方式会一直存在,很难完全被淘汰。分数能即时反映出学习成绩,而且很有效率,因为我们总不能等十年后,再来验证大家的成就,然后再来决定当初谁才是该届毕业生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等功臣盛其顺同志“后进变先进”事迹的思考,使人们从中受益不浅。我想,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当初盛其顺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吃亏的事不干”的后进战上呢?我以为作这样的思考也是有益的。盛其顺和他的同龄人一样,从小受正面的思想教育,热爱党,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他所受的教育,是单色调的,有脱离实际、片面性的因素。比如说“共产党员”这个概念,“学校里学的,书本上讲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人后己的“完人”。于是,在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就会形成共产党员个个都是尽善尽美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恰恰是他们的“先天不足”。因为实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曾经做过多年党的青年工作的人,我有责任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青年同志们。我同青年人接触得不那么多,话是否能说到你们的心坎上,我没有把握了。首先我想讲讲我们的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国家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来的?为什么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谈论或者进行着改革?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学说提出只一百年的时间,世界上就有除南极洲以外占全球大陆面积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年来的本科教育给我们留下几个困惑:其一,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什么学校教得越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反而越差?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课程越来越细,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课程内容交叉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反过来我们要整合课程,那么,整合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整合?其二,前些年为什么部属院校交地方?并校风又缘何而起?其三,有多大比例的大学生发现不适合在自己当初所报考的专业学习?为什么国内个别高校推行低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大三才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识教育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公安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更适合开展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安院校的课程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人的成长、职业人的成长、岗位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晓凌 《瞭望》1987,(40)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感到困惑:经济形势不是挺好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在不断提高吗?为什么又讲要过紧日子,是不是又要勒紧裤带了?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确实不错。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社会、经济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我们也应当承认,经济生活不是没有问题,物价上涨过猛就是困扰我们巳久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絮语     
孙海兰 《侨园》2001,(4):32-34
时间一闪即逝,转眼间来新西兰生活已经五年了。五年前,我还是个26岁的女孩.现在已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回想起来,连自己都无法相信当初为什么就那样义无返顾地决定来了新西兰。  相似文献   

17.
我是元件五厂职工,1992年由于电子工业方面大气候的影响,我们厂也面临着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我们车间几乎90%的工人下岗了。对我们来说,从学校走进工厂总是想遵循着几十年来一贯的模式做到退休,但是这个模式一下子给打破了,四十多岁就回家,要重新开始,一时思想上不能接受,大家不愿意离开元件五厂。当时大家都眼泪汪汪地相互道别,感到前途渺茫。 当时下岗还不是大批量的,社会上也有许多人不理解我们,心里更加痛苦。但是既然已走到这一步,也只得想办法自己找出路。托人找工作,一听是四十几岁,都不愿接收。我爱人单位的  相似文献   

18.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儒学的现代意义"这个题目,我曾讲过多次,上世纪80年代讲过,90年代也讲过,现在到21世纪还讲。不仅我讲,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讲,为什么?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滇南归来     
李普  沈容 《瞭望》1984,(13)
一、途经郑和故乡今年年初,我们到滇南跑了一趟,汽车行程三千公里。没有预定的题目,只想尽可能看看这个边远省份在全国改革、振兴年代里的面貌。沿途所见所闻,果然大开脑筋,使我们很高兴,自然也引起了一些感想。这里先总括说一句:虽属走马看花,却确实不虚此行。乘汽车在云贵高原旅行,就是在连绵不断的大山中盘旋上下。我们都已年逾花甲,所以第一天有意走得少一些,以便逐步适应。云南刚下了一场几百年来有的大雪,也要等道路干了才好走。  相似文献   

20.
数据是科学之本、研究之源,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青藏铁路全长1900多公里,可当初修到青海格尔木就叫停了,没有直抵拉萨,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还没有全面掌握有关冻土的科技数据,还不能完全解决冻土的技术问题。而没有科技数据就是蛮干。所以青藏线当时只能修到格尔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