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事关"和"三个应对"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辉 《中国民政》2020,(1):30-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需要新思路、新设计。一、概念梳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1,(30)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生活状态,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老有所养是事关民生福祉、社会问题的国之大事。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全社会下大气力来应对,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相似文献   

4.
<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使千千万万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始终让党中央朝斯夕斯,念兹在兹。"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张连珍主持专题协商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月24日,省政协召开十一届三十五次主席会议,围绕加强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主持会议并讲话。张连珍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多方面的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老龄社会的"六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24,(5):45-47
<正>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97亿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养老服务民事纠纷典型案例,意在通过司法裁判,规范养老服务的内容,引导养老机构健康运营,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助力老年人放心养老、安心养老。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5%。2015年~2035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18亿。我国已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较之城市居民,农村养老面临更多困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脆弱,许多农村出现了"老无所依"现象,养老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好中国式农村养老难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其中,老年女性人口的数量、规模、增速和预期寿命,均超过了老年男性人口,"老龄人口女性化"、"高龄人口女性化"趋势很明显;关注老年女性的养老问题,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要着眼于性别差异,对我国老年女性的经济困境、健康问题、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家庭依附与社会地位低下等养老困境及其社会、制度、教育、就业等问题的研究,结合增加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考虑,着重进行制度改革的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针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堵点制定督促落实的政策措施,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云南省地处边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民政部门如何立足省情,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养老服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如何助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站位、科学谋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服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如何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互助养老在民间创制和发展壮大的基础上,逐渐得到部分地区的政府和社会支持,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互助养老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并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炒得最热的人口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比较快,老化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用科学的态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人口老龄化,才能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消除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各种负效应,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提出始于80年代,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期老年人口达7663万,占总…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21,(12)
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百分点、6.6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相对严峻,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趋势较为明显。互助养老作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助养老是建立在互助基础上的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  相似文献   

14.
<正>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为积极应对淮安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近期,淮安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深入调研。大家认为,当前全市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07,(2):15-18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人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人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曹玲  寿兵 《中国民政》2010,(5):46-46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未来10~20年的重要国情,事关社会和谐,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此.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7.
刘畅 《长白学刊》2012,(5):130-133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分配关系结构的变化,还直接挑战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日本老龄化社会保障建设的经验,从完善老年人权利保障法律体系、建立各种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来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西安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较早的城市之一,早在2000年,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全市总人口中的比重就已超过10%,达到了国际通行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实所需。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摆脱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需打好"组合拳":要提高人口出生率,打破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比例不平衡的局面;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养老差距;实施家庭与社会融合养老,避免单一养老方式的弊端;鼓励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参与工作,实现"自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