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  相似文献   

2.
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传统慈善观念奠定了现代志愿精神的价值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的译介和深入讨论,使得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现实和观念在中国取得了合法性,直接催生了我国志愿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呼唤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栽体,志愿精神成为现实社会的和谐之光.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和担当精神。一些功利化举措会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高校必须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活动的指导,建立更加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志愿服务回归志愿精神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品格,也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实践,还是现代文明公民引领的道德生活。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保障志愿服务现代化发展、发挥志愿服务服务社会治理、推动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应侧重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发展;完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法治化与规范化;提升科学化的内部治理方式,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加强志愿精神培育,增强志愿服务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南昌市新建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于2015年2月正式成立。三年来,紧紧围绕"健全机制、打造精品、均衡发展、创新服务"的总体思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核心,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社会广泛掀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热潮。  相似文献   

6.
正"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当志愿者光荣,做志愿者快乐"……近年来,南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排队日"等公共志愿服务活动,让公共文明成为广泛深入的共识;把志愿服务创新融入社区管理,实现志愿者与求助者的有效对接;完善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促进志愿服务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志愿服务提升城市文明9月27日上午,南宁市民族鲤湾路口,一位老人推着婴儿车过马路。绿灯亮起,老人还未过完马路。此时,斑马线前的车辆安然不动,直到老人走到马路边上为止。这是南宁市"礼让斑马线"的一幕生动  相似文献   

7.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抗震救灾、奥运会、世博会……近两年,伴随着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6月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9.
<正>(2005年11月24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30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有四个来源,即传统美德、雷锋精神、外国公益和改革创新。其中,改革开放后,志愿服务发展形成"南北特色",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是"继承与创新"的志愿服务特色;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是"引进与融合"的志愿服务特色。中国志愿服务理论要把握四个基本概念,即为人民服务、友爱奉献、助人自助、公正平等。学术界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志愿服务资源、志愿服务文化,构建既严谨又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十三五"规划期间,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其中,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繁荣成为被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象之一,它呈现出十大趋势:一是志愿服务成为国家战略;二是志愿法规政策体系建立;三是志愿文化呈现多样形态;四是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五是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六是志愿服务组织分层发展;七是志愿服务项目分类实施;八是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日趋普遍;九是志愿服务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十是"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成为国际品牌。这些创新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国际理念与中国特色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正>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这一指示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志愿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志愿服务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指明了新时代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使命任务;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的措施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以实际行动弘扬志愿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志愿培训,推进标准化建设,书写新时代志愿助残服务故事。一是规范助残志愿服务。编写《全国优秀志愿助残服务项目案例集》,充分发挥典型志愿助残服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配合残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的参与动机既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不尊重,又是对真正怀揣赤子之心的其他志愿者的伤害,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崇德向善的文化环境是志愿精神的生长土壤,在见利思义、济世爱民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希望培育出有担当、有德行、有责任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要秉承志愿精神的真谛,超越物质走向精神、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志愿者协会秉承志愿服务宗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着力在脱贫攻坚、扶弱济困、公益倡导、赛事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联合、服务、促进作用。一是助力脱贫有作为。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协会启动"一县一品,精准扶贫"项目;在贵州晴隆和安徽砀山实施"孤星计划"教育扶贫项目;在  相似文献   

16.
<正>安徽省民政厅高度重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明确职责定位,发挥志愿服务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中的作用,开创安徽志愿服务发展新局面。一、坚持高位推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一是填补法制化空白。加快推进《安徽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对志愿服务进行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企业志愿服务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作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范城市之一,在企业志愿服务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广州企业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如下现状与特点:志愿服务正成为广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途径;不同行业企业志愿服务参与率差异较大;"助人之心"成为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主要激励因素;广州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注重"共赢驱动";年轻人、女性员工及高学历员工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员工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意愿强烈;基础型项目是志愿参与的热点;多数企业希望得到第三方机构支持。但是,广州企业激励举措与员工期待有些不符、建立志愿者协会的比例较低、培训不足、缺乏有效评估、缺乏有效传播、对员工从事志愿服务的支持度欠佳,且"找不到项目",等等成为制约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因。为此我们应该做出有效应对,以助力广州全力打造"志愿之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志愿组织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志愿组织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变迁:首先是特色各异的志愿组织雏形;其次是性质趋同的志愿组织形态;再次是多元参与的志愿组织环境;最后是协同创新的志愿组织生态。在志愿组织类型上,通过结构创新,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出现了"统筹型志愿组织、支持型志愿组织、传播型志愿组织、实施型志愿组织"等多种形态。此外,在志愿组织内容上,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呈现出"智慧志愿服务、技术志愿服务、信息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面向未来,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中国志愿组织呈现社会化、规范化、岗位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方俊 《岭南学刊》2010,(4):65-70
广州"赵广军志愿服务队"近年来频遭生存危机考验。资金匮乏、人才资源短缺、公信力不足的窘境使其生存岌岌可危。作为政府的得力助手,政府有责任帮助服务队破解发展难题:在政策法律方面,创设规范的外部发展制度环境;资金供给方面,给予志愿活动必要的经费保障;人才激励方面,着力鞭策志愿队伍良性成长;舆论宣传方面,大张旗鼓弘扬志愿公益精神;公众参与方面,广泛发动力促志愿服务全民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对志愿服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志愿服务"的概念研究方面,存在着"非正式的"与"正式的"两者之争;在志愿者服务产生的内因研究方面,存在着利己与利他的争论;在志愿服务产生的外因方面,存在着社会结构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不同分析;在志愿服务的过程研究方面,存在着强化与退出两种过程的不同观点;在志愿服务的结果研究方面,存在着提升个人能力与促进公民社会两种结论。这些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