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陈积敏 《美国研究》2012,(2):114-129,5
移民执法是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政府主要从整合移民执法资源、强化边境执法力度与更新国内工厂执法方式等方面着手,以期实现非法移民治理的目标。然而,从效果上看,这些政策措施并未对非法移民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这折射出美国在非法移民治理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执政以来竭力争取实施美墨边境墙修建计划,使美墨边境和移民政策问题日益突出,这在本质上与欧洲国家的"再边境化"不谋而合。作为与"去边境化"相反的趋势,"再边境化"是人们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一种退缩反应。在美国,这种趋势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呈现加强态势。美国的"再边境化"不仅体现在增强传统地理边境的壁垒效应上,还表现为强化美国社会中的"身份建构边境",并突出地表现在严苛的移民政策上。合理的"再边境化"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心理舒适区,但过度的"再边境化"可能会使美国加固"美国优先"的观念建构,并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美国非法移民问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70年代中后期后,它成为美国国内的热点问题。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治理非法移民问题的法律。利益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和路径游说国会,对相关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提高了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度,为国会立法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一方面因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而严重阻碍了立法进程,降低了国会立法的效率,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导致国会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法律来治理非法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志斐  王婧 《东南亚研究》2023,(5):95-118+156
澜湄地区的非法移民问题主要包括难民、人口贩卖、非法偷渡和非法务工等类型,其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发展与治理等诸多因素。非法移民问题既是威胁澜湄地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中美在澜湄地区竞争与博弈的焦点性安全议题之一。非法移民治理具有现实紧迫性,其多重性的影响因素需要复合性的区域治理方法和路径。作为中国倡导建立的首个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将非法移民治理列为重要的合作内容,在治理过程中实践全球发展倡议和内化全球安全倡议,平衡与兼顾发展和安全,力图建构完善的合作框架与机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推动对非法移民的根源性治理,引领建设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秉承"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将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行动视为对美国的"挑战",否认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极问题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种认知,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特别注重美国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的维护,对北极事务进行"安全化",注重加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能力建设,但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则明显滞后。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北极事务的国际合作,为北极治理增添了地缘政治竞争的色彩,不利于北极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6.
自第一批欧洲移民踏足北美这片土地至今,"白人至上主义"作为一种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在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白人至上主义"于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再度抬头。当前的"白人至上主义"以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国家认同危机为底色,其根本成因是在"政治正确"观念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中下层白人由于丧失其在社会各领域的主导权而产生的不安与焦虑;直接诱因是特朗普的当选及其言行撬动了长期扎根于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刺激和纵容了"白人至上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重新泛起造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分裂,并与特朗普主张的国家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由于引发"白人至上主义"的制度性局限和结构性根源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一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长期在美国存续。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备受瞩目的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期间,双方以构建新的高层对话机制为依托,以在经贸及朝核等重要议题领域达成合作共识为契机,推动中美关系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不难看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交易型"特征,其问题导向性和去意识形态化的战略思维,一方面使中美两国可以更为务实地应对双边关系中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少担忧,特别是一些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暗含不确定性和风险。文章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实质上反映出一种在美国外交中兼具思想源流与历史经验的"挂钩"政策,其核心是与主要战略竞争者在关乎美国核心利益的重要战略领域进行全方位协调与合作,并将双方在某一领域的合作同其他领域的合作以至于双边关系整体进行挂钩,从而在约束对方行为的同时维护美国的利益。从思想源流看,该政策继承了汉密尔顿式的现实主义传统,将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作为对外战略立足点。从历史经验看,该政策往往是在美国处于"双重弱势"地位——美国国际战略地位处于弱势、总统国内政治地位处于弱势——之时,面对主要战略竞争者的优先选择。对于"挂钩"政策的理论与历史分析,可以为我们理解当今美国的对华战略带来不少现实启发,并为中国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正自从打着"美国优先"的口号上台以来,特朗普政府针对美国国内外诸多热点议题采取了一系列与前任政府截然不同的政策,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政策取向进行分析,并将其执政风格描述为"反建制"。无论我们如何概括和评价特朗普政府的执政理念,其给国际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争的事实。本期有两篇文章聚焦于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变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深  相似文献   

9.
"通俄门"是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产生于2016年大选期间,起源于斯蒂尔的报告。在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民主党积极利用"通俄门"来打击特朗普与共和党,其他反特朗普力量也想借此来削弱特朗普执政的合法性。共和党没有全力阻止对"通俄门"的调查,加上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原因,进一步导致"通俄门"事件不断发酵。"通俄门"加大了美俄关系改善的阻力,特朗普行政团队的建设和国内政策议程的推进也因此受到影响,它也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全球战略调整的考量,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初调整了奥巴马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的"全方位介入"政策,降低了该地区的战略层级,改变了多边贸易政策,仍将南海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并在宗教、人权和发展等软性议题上不断挑起争议。"印太战略"的推出是特朗普政府力图提升东南亚地区战略价值的重要举措,随着该战略的推进,美国从政治、安全、经贸等方面强化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并试图使东南亚地区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外线。然而,由于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受到多方面制约,美国将难以实现对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介入,该地区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并不稳固。美国只有寻求与中国的良性互动和建设性协调,才能实现东南亚地区的秩序转型和规则重塑,稳定美国-中国-东盟三边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继欧洲难民潮和北美非法移民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后,东南亚也爆发了严重的移民危机。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的将移民视为威胁的"安全化"行动不仅无助于移民危机的消解,反而加速了危机的升级,成为对地区稳定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挑战。认识到移民政策"安全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东南亚各国开始寻求加快推进移民的区域治理,由此产生了地区国家"安全化"行动与"区域化"进程两者并存的发展态势。然而,在区域化进程中,东南亚诸国面临治理维度发展失衡,政策行动上存在共识缺乏和能力制约等挑战。为此,东盟需要突破当前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安全化"反应模式,实现均衡治理和统一行动。作为东盟的重要邻国,中国应积极研究对策,加强多边合作与协调,维护地区稳定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2.
晋继勇 《美国研究》2020,34(1):66-82,M0004,M0005
2018年美国政府发布的《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标志着特朗普政府生物安全政策的正式出台。该战略性文件是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具体化,也是美国历届政府有关生物安全议题最系统、最全面的阐述。与前任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安全政策呈现出部门协调集权化和生物威胁应对一体化的特点。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安全政策充分体现了其"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的执政理念。美国生物防御战略在牵头机制安排上的"去安全化",并没有改变美国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战略来追求国家安全利益的本质。特朗普政府通过加大生物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实现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防御系统相互赋能,在促进卫生安全的同时,维护美国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研究》2021,35(2):59-93
特朗普政府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军事竞争的角度看待国际政治,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构成了美国国家安全与核安全面临的"头号威胁"。特朗普政府对冷战后的美国核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承担国际防扩散义务,并对特定国家实施"定制核威慑"。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核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依靠核武器确保美国霸权、通过核武器向盟国提供延伸安全保障,以及选择性地实施防扩散的做法,在极大地导致核军备竞赛、刺激核扩散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这是对国际战略稳定的破坏和挑衅。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斗争,以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风险。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核态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冲击和强大的工会等因素,导致美国"铁锈带"近半个世纪以来陷入整体性、持续性的衰落。该地区长期支持民主党的诸州在2016年大选中集体倒戈,陷入困顿的白人蓝领选择支持鼓吹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这既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关键,也可能开启美国新的政党重组和区域重组进程。特朗普政府为了回馈支持者,巩固其执政地位,确保共和党在新的政治变迁中占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振兴"铁锈带"的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当今美国政治中地位凸显的"铁锈带",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似乎重新建立起有利于民主党的"蓝墙",其最终的政治倾向将直接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对该地区的白人蓝领选民展开争夺,并因此更易于就贸易保护政策达成共识。虽然"铁锈带"从中美经贸关系获益,但作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和工会等利益集团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未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对"铁锈带"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伴随政治极化一同出现的美国政治"种族化"现象在特朗普时代越来越严重。政治精英和选民根据种族议题划线,选择政党联盟,致使两党在种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增大,中间派消失。种族保守派与蓝领白人大量涌入共和党,构成共和党胜选联盟的关键选民。民权运动后,经济问题的种族化同白人身份政治相结合,加上两党"狗哨"政治的推动,使种族主义成为现代选举政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奥巴马时代"种族化"的溢出效应延续至今,是政治种族化加剧的重要现实原因。2020年大选临近,两党和民众在种族问题上预计将进一步两极化,这一趋势很难逆转,并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的运作与走向。  相似文献   

16.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大使馆正式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引发了自2014年以来最严重的巴以冲突。特朗普的"耶路撒冷决定"在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巴以局势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内政治的需要,并非是权衡美国外交利益得失后深思熟虑的结果。具体来说,特朗普的亲以立场、福音派基督徒和正统犹太人居主导地位的中东政策核心团队、强势的右派以色列游说团体,以及影响力日隆的基督教福音派团体,促成了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理念和特征,这同美国当前政党政治的需要和变化密切相关。政党政治是美国政治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党之间为争夺对政府或国会的控制权的博弈贯穿于公共政策的整个决策过程,贸易政策特别是对华贸易政策更是双方争相使用的重要工具。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以逆全球化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国家参与的"对等贸易"为理念,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具有贸易保护手段更为直接、更为立体、对华贸易态度更为强硬、以维护美国经济霸权为核心目标四个鲜明特征。究其原因,贸易保护主义在本质上依然是美国政党政治的工具:它是共和党和特朗普谋取两党力量比较优势和总统选举的重要工具,是他们参与国际政治博弈以纾解来自国内政治压力的工具,是两党对贸易保护发展路径依赖的制度性工具,更是特朗普及共和党应对国会中期选举和2020年总统竞选连任的现实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政府执政一年来为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众多改变,引发了较大争议。就美国总统政治的历史经验比较而言,特朗普首年执政虽并非全然负面,但在政府内部关系、与共和党建制派关系,以及与公众民意的关系上都显现出有别于以往总统政治实践的特殊表现,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内部的不确定性、党内"独大"的趋势以及维持稳定少数支持的状态。特朗普政府代表少数与加剧极化的特征凸显了当前美国政治的核心问题,即重组中的美国政治无法有效回应迫切需要变革的民意诉求,且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趋势尤甚。2018年,特朗普政府已显现出的态势和问题势必延续,而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可能引发的国会两院两党势力对比变化将加快对特朗普执政的塑造与约束。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正式推出"印太战略",试图塑造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特朗普政府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其"印太战略"的实施:发展与印太地区盟国及伙伴的关系,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加强与印太地区的经济接触,支持私营部门发挥关键作用;深化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帮助伙伴国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自身军事能力;推动与印太国家的人员和文化交流,传播美国价值观,提升美国的影响。理解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对中国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这一战略,既要看到它与之前历届美国政府的战略差异,也要看到其延续性;既要看到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意图,还要全面了解其对华认知及其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这样才能更恰当地认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及影响,理性看待中美在印太地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任慈  梁茂信 《美国研究》2020,34(2):86-103
“滞留”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是冷战初期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两国在围绕其去留的反复较量中,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是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为满足其冷战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中国留学生与中共的跨国政治联系直接影响了中国政府在争取滞留人士过程中的方针策略。此外,部分滞留的中国留学生转化为永久定居美国的移民,在美国移民政策中创造了诸多“先例”并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此后旅美外籍留学生申请永久移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