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日前,阜宁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全县社会托底救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和听取相关情况介绍,一致认为,阜宁县在全省率先成立社会托底救助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效果明显。目前,阜宁县基本搭建起"大救助"工作格局,托底救助新政策覆盖超万人。为加快推进实施托底救助工作,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  相似文献   

2.
正在社会救助方式上,过去各级政府一直采取重物质、轻精神的服务,在救助目标上主要是托底线、保生存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单纯的物质救助越来越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2015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温州市瓯海区积极引入社工介入工作,由管理转为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让社会救助更好发挥托底功能,需要积极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首先,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的理念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积极社会救助公共服务,践行协同治理、工作福利和社会资本理念,兼顾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救助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兼顾贫困应对和贫困预防,兼顾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4,(2):16-24
<正>导语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在探索中前行。2013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议强调,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保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社会救助托底的能力建设,结合国情,可以从建立健全四个机制着手。全面整合的政策建构机制。所谓全面,是指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要内容综合、体系完整,覆盖所有弱势和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所谓整合,是指社会救助项目内部以及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间要有机衔接,不重不漏。各种社会救助项目要合理  相似文献   

6.
耕荒  大鹏 《中国民政》2014,(3):26-29
<正>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第649号国务院令,正式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社会救助领域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建立健全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救助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以法治方式不断推进,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提供兜底保障。以甘肃省为例,社会救助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依法行政,切实将社会救助工作引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既是目前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甘肃省社会救助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强对社  相似文献   

8.
吴国玖  刘育林 《群众》2013,(12):60-61
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是承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江苏已初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重点,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同志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常委会会议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本次会议审议的立法监督议题,大多关系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是今年常委会聚焦民生、积极履职的一次集中体现。初审的社会救助条例涉及公民获得政府救助这一基本权利,加强了困难群体生活的托底保障,是填补本市社保领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拉开了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帷幕。20多年来,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构建了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安全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首次将救急难、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针政策纳入法制安排,是我国统筹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标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各项社会政策为所有国民提供涉及生活、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需求的各种基本性、保底性保障措施和服务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各项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财政托底性民生保障投入稳步扩大,对解除困难群众的生存危机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目前保障标准和水平仍然偏低,救助制度存在“缺项”,冲击人们心理和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亟需加大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力度,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格外关心弱势群体。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对社会救助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提供了基本遵循。一、聚焦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中央《意见》下发后,林铎书记作出批示并专程到省民政厅调研,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社会救助政策托底和改革,及时完善救助  相似文献   

14.
<正>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我们要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托底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  相似文献   

15.
<正>青政[2014]7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精神,现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临时救助制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救助制度承担着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保障重大责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救急难"的托底作用,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0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和地区。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路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积累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施行,是党中央、国务院以法治方式推进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民生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救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办法》意义深远,成果来之不易。学习和贯彻《办法》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为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加快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相似文献   

19.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好地发挥了兜底性民生保障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托底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救助制度面临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任务叠加、人口老龄化、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等带来的挑战。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覆盖面,构建全面的救助体系,达到恰当的救助水平,形成精准的救助效果等。  相似文献   

20.
正受疫情及复工进程复杂性的影响,正常经济秩序和均衡状态被打破,困难职工和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大大超过平时,要顺应新形势的新需求。一是要强化理论和政策创新,将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和特殊困难群体临时生活救助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应对策略,切实强化社会救助的托底功能。这对于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尤为重要,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二是此次疫情防控及恢复重建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严峻,需要在完善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