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九龙 《理论导刊》2003,(11):17-19
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实现二次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国家、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应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转化教育模式,调整教育结构,为技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优化配置各类人才,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管理新体制,为实现跨世纪的农村经济发展远景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6,(4)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席卷神州大地,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种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把握人才资源、发挥人才能力、挖掘人才潜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目标,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从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当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和如何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贺建平 《理论探索》2006,(6):106-108
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体制仍主要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在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调控手段、配套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新的阶段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关系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配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对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单独进行,如果它孤军前进,传统的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与新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特别是与经济体制关系直接的政治体制的某些部分,会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掣肘.它不仅有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会使新的经济体制难以按自身  相似文献   

6.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早在1982年10月他就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1991年8月,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为此,他“建议中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大好形势。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8.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活,则经济兴。 作为政府主要管理部门之一的人事部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怎样才能尽快革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革除人才归单位和部门所有、评职称论资排辈、人才流动难等弊端,让人才之水“活”起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这已成为目前摆在各级人事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石家庄市人事局近年来本着公开、公正、竞争、激励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搞活内部人才的同时,先后对军转干部安置、大中专学生分配、高级职称评定、干部流动等进行了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运行新机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 突破——从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入手 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人才的凝固状态。有的单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改革经济体制,迎接技术革命,推进经济建设,都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现在,各方面的专门人才都很缺乏,职工队伍的思想和技术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段话一针见血、切中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原来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正在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经济体制。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多样化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性质,对于我们加深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确认识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的经济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端正党风是搞好改革的重要保证搞好改革必须有好的党风来保证,这是由改革的性质和党对改革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不是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才争夺进一步加剧。公共部门要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公职人员,而公共部门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环境。在这些国际、国内环境因素驱动下,特别是在我国正处于内外变革的冲击下,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改革传统的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公职人员的工作意愿,提高我国公共部门人员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面对这一新的发展环境,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机制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这是1998 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困难的主要原因。全面竞争也将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十五”期间根本克服经济运行方面的困难,还是要完成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形成适应竞争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十五”时期完成这一转型,将为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过程同时也充满了艰难,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一场重大考验。 第九个…  相似文献   

14.
研究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对我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过去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都是按一个模式建立起来的,自然,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改革的措施、做法、成功和失败都对我们有很大借鉴意义。今天,我着重谈一谈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对于人事部门来说,适应和服务于两个转变的核心是转变人事管理机制,即把人事工作从旧体制下主要抓人事转入新体制下主要抓人才,形成一个能使大批优异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在职称评审的机制上打开突破口,以此带动整个人事制度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更新观念 变福利待遇为激励机制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有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常常为人才流失严重而苦恼,症结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人机制不活,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资排辈,唯学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意识形态的更新,是现时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的迫切要求。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是部分的、局部的、纯经济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没有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结合。新的经济体制同旧的经济体制目前处于平衡和胶着状态。为了克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国防经济体制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就会导致对政府体制的调整或重大改革。在经历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之后,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终宣布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当我们改行市场经济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进行政府体制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诉求。  相似文献   

20.
在财税改革以及经济形势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财政学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财政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研究财政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教学实践机制的联动,注重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动态匹配,优化师资队伍等,培养出真正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财政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