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处处闪烁着传统智慧的光芒,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探寻其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建华 《求索》2005,(3):133-134,108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仅要加强法制建设,而且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伦理文化构建问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伦理文化效力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伦理文化效力实现的逻辑前提与客观前提;最后指出伦理文化建构应择取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3.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07,3(1):52-53
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是良心中最基础的内在要素,也是良心中最基础的运行机制。提出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凝聚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精髓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经济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益锋 《理论月刊》2006,23(7):174-177
高校经济伦理教育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文章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视野出发,阐述了开展经济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重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选择性的依赖是存在张力的,这个张力的限度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状态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的挤压、消费主义文化对理想信仰的遮蔽、西方虚假自由民主理念对传统家国文化的侵蚀等生存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立足当下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民族文化意蕴,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华 《理论月刊》2005,2(3):75-77
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除了依靠法律的“硬约束”之外,还需要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本文就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文化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市场经济与伦理文化的关系,其次剖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伦理文化价值系统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新伦理文化构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朱清华 《前沿》2013,(19):66-68
生死文化是文化之核心,是文化之最深层次之精髓.在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今天,建构当代中国的生死伦理文化是解决人民安身立命之根本.“十八大”报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成为建构当代中国生死伦理文化的航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死文化为基础,又要承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民族血脉,还要放眼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8.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就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协调的问题。科学发展是有良心的发展,这种良心包括热爱国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科学发展是有伦理精神的发展,这种伦理精神包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互助友爱等内涵。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伦理价值上的指向就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于一体的社会,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既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定内涵,又显示了社会伦理的特征。协和共生是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核;永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伦理目标;个体德性的张扬、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制度的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隆予 《前沿》2006,(3):204-207
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主导,以开放的观念、批判的态度吸收国外网络伦理文化的合理成分,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且能为广大中国网民所认同的网络伦理。  相似文献   

11.
胡师正 《求索》2008,(8):109-111
传统人居文化的核心即是伦理型文化,其基本范畴主要是以族居为特点的宗族制,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中心的德治,以中庸伦理文化为建筑装饰取向的审美观。宗族制伦理文化核心是祖宗崇拜,主要特征即是男权政治。德治伦理文化的内核是礼,其德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即时的社会和谐。儒家伦理文化的中庸形成了人居建筑的审美取向,追求人与建筑的平衡与稳定,达到中和之大道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杨智勇  黄光琳 《前沿》2014,(17):68-69
客家伦理精神是客家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即"尚中贵和"的和合精神,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性,即"冒险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积极弘扬客家伦理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是赣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延安整风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它作为我党建设的有益经验 ,对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提取延安整风精神着眼内因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精神实质 ,对于推动理性的社会伦理文化机制的构建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分析传统“和”文化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陛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和基本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传承、发展和超越。本文从分析古代荣辱观入手,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吕青  吴妍妍 《求索》2008,(7):179-181
文化传统促使一个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特定人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及文化认同感,这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德性文化是当代中国道德重构的文化源泉和底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中,积极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共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文化语境。实现在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境遇下,建构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人文伦理范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7.
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廉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潇 《人大研究》2006,(11):35-37
确立好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下简称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宏观的伦理视域中审视廉洁文化建设及其作用,对于廉洁文化建设突破传统思维意识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一、政治伦理: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廉洁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以廉洁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感受、政治认识和政治规范的文化综合,它反映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精神,它是政治文化。廉洁文化的伦理准则规范着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制约和监督等一系列过程,促使公共权力保持廉洁。从政治结构分析,廉洁文化蕴含以下基本政治伦理:1.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执政党主导…  相似文献   

18.
恢复性司法是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转换,诞生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之中,以基督教伦理和市民精神为支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伦理、重刑轻民以及家国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八荣八耻”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对于人们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蒋晓雷 《前沿》2009,(10):175-178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无论是政治、经 济、文化,还是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处在新与旧的碰撞、彼与此的摩擦、东西方文化的较量之中,面对种种复杂现状,如何冲开迷雾,找到正确的方向,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特点、传统文化规范下的基本价值追求、传统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传统伦理文化的世界意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