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的多元性,造成了文化图式的差异,使译文不能有效传达原文信息,实现文化信息对等。要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入手.运用言外之力对等原则,尽量减少翻译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缺失。 相似文献
2.
3.
4.
文化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两大特点。文化预设对读者及其理解原文的过程施加影响,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翻译这一特殊的言语活动。译者对文化预设采取的重构策略包括:文化诠释法、文化融合法、文化归纳法等。 相似文献
5.
王晓敏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364-365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高度简洁精炼的语言、非常规和不规则的语法运用以及对于同一意象的不同阐释,注定在不同的层次上蕴含着模糊现象。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模糊语言或模糊译法对含蓄地表达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付智茜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1-144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这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根据中西隐喻研究历史上隐喻的研究方向的变化,指出针对隐喻难以理解与把握的特点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最后以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隐喻的运用来阐释隐喻对意象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张建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23-126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文中以古诗英译涉及到的几个文化意象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即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浅化、文化意象的替代与文化意象的省译。 相似文献
8.
张献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李贺诗歌注重主观表现 ,这种审美特征表现在诗歌中 ,不仅使其诗歌意象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与幻想 ,而且色彩丽 ,具有深层的象征意蕴 ;同时李贺善于捕捉瞬间感受 ,运用通感创造意象 ,从而表达出他对艺术形象的特殊感受和对生活的独到体验。由于李贺注重内心的情感与逻辑 ,还使他的诗歌意象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这一切 ,形成了李贺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使之成为唐诗园地中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归化"与"异化"之争更是由来已久。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既要整体把握作者构建的诗性与诗意,更需驱使本国文字再塑目标读者欣然接受的诗韵。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语体的诗歌译介文本,强调了迁移性意象在诗歌翻译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以期达到在文本交际中诗歌意象的完美重构。 相似文献
10.
李明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8):200-201
德国功能派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和目的性行为等相关理论,试图把翻译从原文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他们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一首古诗的几种译本,并论证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鹏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6):165-165,167
隐喻是交际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式,关于它的翻译问题历来是中外各国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由于源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背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两种语言读者对同一喻体认知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认知的因素。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隐喻概念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其翻译问题,提出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巩华锋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3):91-93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诗歌言简意赅,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和谐交流的有效媒介。意境作为诗歌最高层面,其在翻译中能否等效传达,一直是翻译界讨论之焦点。运用语言学理论从语义和语法层面探讨诗歌互译中的要素及变通实证,可帮助寻找意境传递的科学基础,为进一步理解变通和语用等效的关系及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崔晓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1)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女性诗借鉴了前代诗人广为运用且已拥有固定含义的意象,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诗作当中,进一步深化了意象的特定审美内涵与感情指向.由于文化传统、女性的细腻感情以及视野局限,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与自然有关,春花秋月、鸟虫酒扇等都容易引起女作家们的感情,这些意象的广泛应用构成了女性诗歌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4.
15.
张锐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1):108-109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往往是翻译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困难。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决定译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异化的方法可能要比归化的方法更适用一些。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归化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夏荥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8):215-216
《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杨宪益夫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成功的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广受好评。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介绍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第三部分介绍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关论”;第四部分分析杨译《葬花吟》如何再现原文的三美;最后一章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英宏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9):211-213
动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必须认真吃透原文,领会有关强意动词的“形”和“神”,然后以恰当的汉语形式进行表达,以收到形神兼备之妙。 相似文献
18.
杨坤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16-217
人类的文化赋予了动物词汇相应的文化内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但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使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应该注意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0.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还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文化目的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