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批评了某些干部图虚名、搞浮夸的所谓的“政绩”。在新世纪第一个“两会”上,有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搞的“政绩工程”,实质上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成了“造孽工程”此振聋发聩之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政绩”是各级组织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政府自1998年开始建设“四个万工程”,即“万亩蔬…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和政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它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和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的标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提出了“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的口号。  相似文献   

3.
蓬溪县委在加强局级领导班子建设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深入开展班子“四好”活动,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运行机制入手,促进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自1986年以来,蓬溪县推行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坚持了唯贤任能,凭政绩使用干部。每年年终,县委都要对领导干部进行定性、定量的政绩考核,对每个班子和主要领导逐个分析,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坚持以实践论德才,凭政绩使用干部。对那些年龄大,身体素质差  相似文献   

4.
程曙 《当代党员》2010,(7):53-54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标尺。如何在选人用人中真正把握德的内涵,公道正派地识别领导干部之德,切实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我认为要做到“四看”。  相似文献   

5.
与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往政绩里“注水”,搞虚报浮夸,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赏识不同的是,笔者发现,当前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和地区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不但不让新闻单位宣传报道,而且在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时留有余地,想方设法给政绩“缩水”。实事求是地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工作成绩,客观全面地向上级领导部门介绍基层的情况,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使自己得到升迁,往政绩里“注水”,是欺骗组织行为;同样,给政绩“缩水”,也是一种欺骗组织行为。不论是虚报政绩,还是隐瞒政绩,都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全…  相似文献   

6.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政绩,对于合理使用干部是非常重要的。认真研究考察干部政绩,真正做到看政绩用干部,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政绩有虚与实的区别,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突出”政绩,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而有的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水份”的政绩和实实在在的政绩摆在一起,前者可能更让人一时眩目。另外,政绩还有显与潜的区别。由于工作岗位、职责、性质的不同,有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实施了很多有形的建设项目,人们一看  相似文献   

7.
国内一家卫视搞了一台领导干部访谈节目,一位后发地区“一把手”的谈话给人印象极深,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奢谈政绩,说的最多的是“四要”,即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应该“要放得下架子,要听得进真话、要办得成实事、要经得起考验”。笔者觉得,作为一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党员干部,如何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3,(11):20-2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和对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界定、认知、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应当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检验者和最高裁决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的“政绩观”,科学的“集体政绩观”和自觉奉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9.
“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钻研理论”,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学理论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学风不正的郑重告诫。戒除以下四种消极心理,将有利于全党大兴理论学习之风。一戒自满。当今的各级领导干部,多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贯彻干部“四化”的方针以后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其中不乏跨世纪的“三会”领导干部,即会“讲话”(懂外语)、会“写字”(懂微机)、会“走路”(懂驾驶)。但是,这个优势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却成了包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自觉地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把握干部政绩的几点思考□李锦斌江泽民同志在《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中指出:“要把那些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如何客观、公正、全面地把握领导干部的政绩,正是新时期选准人、用好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同志指...  相似文献   

11.
为强化干部的理论学习,中组部提出了“领导干部述职时要‘述学’,评议干部时要‘评学’,考核干部时要‘考学’,并把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可以肯定地说,这既是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积极性,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把理论学习由“虚”变“实”,将“软指标”变成“硬任务”。要做好这一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促学功能和作用,必须注意“四个防止”:一、要防止形式主义。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比较“虚”的,它有较强的内在性和隐蔽性。一个干部学得怎么样,学识素质高不高,往往不像干…  相似文献   

12.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工作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从政为官有政绩,既是党和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党的干部应有的意识。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大多数领导干部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多名副其实的政绩。但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却出现了偏差,把政绩变成了“政疾”。  相似文献   

13.
绵阳市涪城区从建设高素质、具有强有力执行力的干部队伍出发,率先在领导干部中建立“干部绩效档案”。通过具体运用,在实践中倡导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培养了领导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养成了能干事、想干事、干得成事的风尚,促成了干部管理的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考察喻映旭考察干部政绩既是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为干部的选拔任用、升迁降免提供依据,而且还对干部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现就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考察干部的政绩谈几点认识。一、考察干部的政绩要...  相似文献   

15.
尤国勋 《共产党人》2004,(17):49-49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6.
“政绩”与○“实绩”●张洪伟“政绩”与“实绩”指的是领导干部为政期间,在为民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两个词汇只不过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所以,有多大的“政绩”就应有多大的“实绩”。然而,目前有的人却认为:“政绩”只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干了哪些事...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现在,长春市双阳区改变了以往单纯对领导干部离任进行审计的做法,代之以任前、任中、离任的全过程审计。广大群众对此拍手称道。 “干部全程审计”制度,具有以下好处:其一,使干部走的清白,接的明白。在干部工作中,干部上任、离任进行交接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单独搞离任审计,审计的结果往往比较片面,而“全程审计”,则可以准确地掌握干部的政绩,使干部走的清白,接的明白。其二,克服了积小错成大恶的现象。对于干部本人来讲,离任审计是积“小疾”酿“大病”,搞“零存整职”算总帐,即使审计出问题,往往已经酿成了恶果…  相似文献   

18.
前沿观点     
《廉政瞭望》2010,(14):11-11
创新政绩考评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 第一,政绩考评是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指挥棒”。构建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发展理念与工作方式,引导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相似文献   

19.
洪涛 《廉政瞭望》2006,(6):10-11
科学制定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政绩观是官员的行动指南。畸形的政绩观是导致招商异化的根源。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的政绩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而创造的政绩。因此,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其实,政绩观转变,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改变。如果对干部的考核仍然是以“GDP”定英雄,招商异化的行为就很难真正扭转过来。因此,在制定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  相似文献   

20.
“多动症”原本多发病于儿童期,然而,在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却时有发生。身患此症的领导干部,大都思想浮躁、情绪不安、醉心应酬、爱出风头、贪图政绩、追风逐浪。防止领导干部“多动症”,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