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柬博寨的华人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简史柬埔寨的华人和华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1890年柬埔寨的华侨华人达到13万 ,20世纪60年代末 ,估计有42万。后来由于柬埔寨国内政治局势多次剧烈变动 ,华人华侨的数量明显减少。到了90年代 ,随着全面和平的实现 ,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 ,柬埔寨和中国的关系改善和加强 ,柬埔寨华人华侨的数量逐步回升 ,但绝大多数的华侨已经加入柬埔寨国籍 ,成为柬埔寨民族的一部分。柬埔寨政府不再颁发华侨身份证 ,华人已经完全融入柬埔寨社会。柬埔寨政府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对华人和柬埔寨人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 ,不歧视华人。柬…  相似文献   

2.
前言柬埔寨因长期内战与国内政局混乱,华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朗诺政权通过政变上台的1970年3月以前极尽繁荣的华人的经济活动今天虽然尚未完全恢复往日的面貌,但在当地实力派华人的带领下,正在为柬埔寨经济的复兴勇往直前。其结果,柬埔寨大多数华人社团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继复活,但与其他东南亚各国成熟的华人社团不同,现时仍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是全球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东南亚华人"华人性"逐步调节、适应、然后进一步演化,形成了与本源"华人性"相异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华语使用"、"传统习俗继承"、"华文教育"以及"与祖籍国关系"这四个维度。而这一嬗变的过程直接反映了东南亚华人因应国际局势外生变量的变化与居住国同化政策、多元文化政策的外在结构性环境变化而发生演变的事实,反映了东南亚华人既秉持一些"中国元素"又融入"移居国元素"的历史进程。事实上,东南亚华人"华人性"的嬗变是华人社会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华人在老挝、柬埔寨两国均有着较为悠久的移民历史,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进入老挝与柬埔寨定居并繁衍生息下来。华人迁入老柬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艰辛与苦难。尤其进入近现代,老柬华人几遭灭顶之灾,其境遇令人同情。伴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逐步改善,现在又处于历史上关系最为良好阶段,老柬华人的权益日益得到保障,地位得到改善,在两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柬埔寨华侨华人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移居柬埔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柬埔寨是华侨华人较多的国家。目前,除土生土长及从海外返柬的华人外,还有90年代以来从一些国家涌入柬埔寨的华人,在柬华人数量已超过30万。特别是在金边可体验到华人的无处不在。他们仍然以经商为主,开办的商店都较大,主要经营布匹、钟表、电器、手机零配件等。1998年柬埔寨第二次大选后,中国去柬开办公司的人数大大增加。 由于柬埔寨的政策宽松,办理入境签证较为容易,加之还可以办落地签证,所以这几年去柬的华人中鱼目混珠,既有去做生意的,也有极少数坏人混入,给柬埔寨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包括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帝汶岛(葡属)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人。据不精确统计,海外2千万至3千万华人中,90%左右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的华人是千百年以来先后从中国东南沿海等省迁居到东南亚各地的。他们在东南亚发展了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期以来,华人一方面积极吸收居住国人民的优秀文化,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前言本文将例举柬埔寨华人社会中势力最大的潮州籍同乡团体(地缘组织)——柬埔寨潮州会馆和笔者进行过实地采访的同姓团体(血缘团体)——柬埔寨舜裔陈氏宗亲会,就这些华人社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国际化,对前者与国际性同乡团体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后者与国际性复合同姓团体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关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社团在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它是华侨华人报刊杂志、华文学校及华人企业经贸网络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早在1900年,印尼华侨华人正式成立了近代印尼第一个华侨华人社团——巴城中华会馆.  相似文献   

9.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10.
杨宏云 《东南亚》2011,(4):69-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东南亚蔚然兴盛,成为政府改善治理的合作伙伴和重要资源。华人非政府组织亦然,但作用有限。而华人宗教非政府组织,因兼具宗教性与华人性,成为华人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媒介。宗教只是一种媒介质,一种合理与合法性的外衣,掩映其下的则是华人在印尼民主化过程中本土化认同的增强和公民(市民)意识的觉醒,及其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作者认为,20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会。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不同族群关系的互动下,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将与各主体民族一起,在当地化、多元化的方向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政策日益缓和、宽松,华人社会总体比较稳定,继续呈良性发展态势,各国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虽然世界经济低迷对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但各国华人积极应对,改进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加强与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东南亚这个多民族的复合社会里,那种能把每个多样性社会联系起来的共同特征寥寥无几,而华人在每个社会都大量存在却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共同特征之一。自从20世纪初期,出现了由中国人掀起的移民东南亚的高潮后,华人就成了西方和亚洲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最主要的论题包括:华人移民的起源、对来自中国境内同一村庄或家族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家族经营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南亚华人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传统上的家族经营相比较,华人企业集团已经吸收了很多现代的企业管理经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的东南亚软实力构建过程中的角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方针为研究背景,在介绍东南亚华侨华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中的作用,并就"亲诚惠容"理念对中国东南亚软实力建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其中的独特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7月笔者在金边就柬埔寨华人社会进行了缜密的当地调查。在金边滞留期间,笔者与当地华人社会最高代表机构——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会长杨启秋(兼任潮州会馆会长),进而通过该会长与广东、福建、海南、客家各会馆的会长进行了面谈。同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许多从文献中难以得到的现况。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单纯的现况罗列,通过与这些华人社团的接触,弄到了许多华人社团内部发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证实上述的采访内容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开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海外投资迅速发展。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华人企业集团的海外企业受到严重波及。此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海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以摆脱经营困境,重振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华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华人经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变化发展为主线,对1997~2008年期间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变化和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1993,(2)
70年代,柬埔寨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柬埔寨华人首当其冲,他们的悲惨遭遇曾令全世界人民的良心为之震颤。时光虽然流逝近20年,但柬埔寨华人昔日的苦难仍历历在目,他们当前的处境也令人关注。为了说明现在、预示未来,有必要将柬埔寨华人的沧桑经历理出一条粗略的线索。 一、安宁的岁月 柬埔寨是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公元三世纪就有官方使节来往。在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是一个全面、持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亦是中华文化扎根海外、创建本土特色文化体系的漫长经历。在互动视野的观照下,东南亚华人社会不断建构自身的主体性文化,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知识体系,显示出中华文化内在机理的创新与适应能力。东南亚华人历史知识体系正是在知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变迁持续互动的历史场景中形成和衍变。然而,知识体系的生产并不仅仅仰赖于外部宏观历史条件之催化,知识体系的考古学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