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法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存在认识和实践误区。认识上主要有二者没有任何交集、二者是主次和工具与目的的关系等观点,实践中则漠视乃至践踏法治。经济发展和法治之间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法治不仅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反作用于法治。法治为经济发展消除体制机制壁垒,提供制度支撑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必将暴露相关法律的缺陷,倒逼正式法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验证法治功效,为一国法治向更高层次、更新阶段、更广领域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法治”和“德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 “法治”和“德治”的区别主要在于: 其一,二者产生的时间不同。道德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法律则在奴隶社会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律则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则将继续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其二,实施的方法不同。“法治”的核心是依据法律来实现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它是由国家制定和公民  相似文献   

3.
三法律与道德学说观和法律起源与发展论 (一)法律与道德“有区别的适当联系”论在法与道德关系问题上,哈特不同意传统分析法学奥斯汀等所持的“绝对区分”观点,也不赞成自然法学派“绝对联系”的见解。他的基本论点是:“纯粹以权力为基础的法律和被认为道德上有拘束力的法律之分歧不是相互排斥的。”他认为法律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深受社会传统道德的影响。这些影响或许突发性地公开通过立法,或潜移默化,逐渐通过司法过程进入法律之中,但并不由此得出结论:法律制度须符合正义和道  相似文献   

4.
法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要求。但法律也存在肓区,也还存在其不能调整和管辖的范围和事件,此时,人们往往借助于道德的调控。法与道德的关系,我国历史上和西方学界均作过多种阐述。我们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复杂,法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多元联系。  相似文献   

5.
法律制度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利益为根本目的。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使法律制度的推行始终伴随着矛盾与冲突,而建立于自觉基础之上的道德,则成为强制法律制度下一种自我完善的表象形式。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具体体现。二者的相互交织与影响,促使法治得以在公平、文明、正义的环境中实现。  相似文献   

6.
只有把握法治的整体意识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意义,而哲学的法理学是把握法治整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法治整体意识的要点是:法律存在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法律约束具有普遍性;普遍的法律约束具有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法治的实质就是约束公共权力;倡导合道德性的良法统治;建设私法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区别人的道德世界和功利世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整体意识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治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道德的积极支持和同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立法形成、法律渊源、促进法律实施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并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还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用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制度事实,法律具有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法律的目的可分为价值论层次的法律目的与工具论层次的法律目的。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理想、法律的作用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收容教育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改造运动中,为消灭旧中国娼妓等现象发挥过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时代变迁后,该制度在合法性、合理性上显现出先天性瑕疵和缺陷,且与法治国家基本要求发生牴牾。该项制度与法治原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冲突背后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文化根源。收容教育制度体现了性禁忌与惩罚的历史沉淀,也体现了法律强制与法律渊源之间有机联系相对缺失的传统,更彰显了道德、法律含混不清传统的当代变异。正是这种根植于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悠远而弥坚的文化因子,从存续及废除两方面引发对该制度是否符合法治原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随着法治国家的思想入宪,学界通说对依法治国的标志可以概括为立法上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执法上要有严格的执法制度,司法上要有公正的司法制度,守法上要有健全的公民法治意识,但随着理论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法治标志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应从这些新的趋势中探求法治标志的新动态,以期完善法治标志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法治生成的角度来看 ,世界各国法治有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两种主要类型。中国属于典型的外生型法治类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法律文化的主流 ,两大法系对我国法制建设有着历史性的多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警察法律法规真正成为“良法”、“善法”,应当健全警察立法制度,确定法治的实质与形式基本原则。同时,对警察法治的发展进程、法治推进的方式应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的探讨,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阐述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重在揭示古今之异,亦即把握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对立;其次通过对毛泽东早年有关论述的具体分析,以说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关注中西文化在道德方面的差异,借以强调中国文化为伦理形态的文化,不重视知识论意义上的文化,只重视道德文化;再次阐述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探索,而是为了提倡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5.
法律职业的兴起是法治深化的一个重要征象。对法律职业的研究必须置于法治研究的大背景下,否则很难认清法律职业的正确地位。法治的发展路径必然是精英治理与大众治理的结合。这是对法治中终极因素——人的因素的正确把握。法律职业、法治政府和公民参与之间的制约与互动是法治建成和稳固所要求的权力格局。法治的历史已经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和图景:英国和美国代表着先发展国家的法治理路,而日本则是后起国家的法治典型。这些国家的法治历史和现状展示了整个人类历史作为改造人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方式的历史和竭力维持人类理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确立了依法行政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法治行政的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相应的制度构建,而制度的有效实施往往取决于其指导观念的确立。在指导行政法治建设中,诚信观念的树立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于行政法治中诚信内涵的阐释,进而分析在行政法治中对于诚信的内在要求。探讨诚信行政与行政法治在内在要求上的契合以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迫切需要将宪法引入诉讼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做到真正依法治国。宪法进入诉讼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结果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是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前提。我国宪法不进入诉讼无据可查 ,根据宪法自身的特征 ,其也具有进入诉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分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其中政府诚信是核心,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在市场规制法中援引私法中的诚信原则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因为该原则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精神"和无数利益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需求。在市场规制活动中从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层面规范市场规制行为、加强对政府诚实信用的建设对现代经济法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军事法体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军事法制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军事法体系的科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军事法立法体例和法治现实,提出军事法体系应由宪法性军事法律规范、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四个等级层次的法律规范和十个子部门构成的理论观点,为科学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完整、构成科学、和谐统一的军事法体系进行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