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利芹  刘珊珊 《人民论坛》2012,(23):224-225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白山文化具有多变、复杂和多元化的特性,其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激励东北人不断地开拓进取,从而促进东北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因此要充分重视长白山文化与东北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文化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型文化形态:东北振兴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海湧 《长白学刊》2004,(4):102-105
东北经济的困境表面上表现为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实际上深层原因则在于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东北人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安于现状、保守、依附、趋同、官本位、非理性等思维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其创新开拓和求实自强意识的形成,从而导致其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东北经济全面振兴必须依赖于新型文化形态的建构,通过理性的弘扬,唤醒东北人的自立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形成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东北地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东北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对东北地区显性、隐性红色文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当前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阐释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价值意蕴;指出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期达到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东北产虎。东北虎体强威猛。人们常用以比喻东北人的强悍和东北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分量。最近十多年,东北地区的经济下滑,人们觉得“东北虎”沉睡了。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声音响彻华夏大地,进入2003年岁尾,振兴东北的风刮得更加猛烈。人们说,“东北虎”睡醒了。  相似文献   

5.
睡醒了的“东北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产虎。东北虎体强威猛。人们常用以比喻东北人的强悍和东北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分量。最近十多年,东北地区的经济下滑,人们觉得“东北虎”沉睡了。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声音响彻华夏大地,进入2003年岁尾,振兴东北的风刮得更加猛烈。人们说,“东北虎”睡醒了。  相似文献   

6.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满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东北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燃料、引擎和减震作用。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7.
迟建民 《长白学刊》2004,(5):99-10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用历史文化观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又由于这种文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经济上的落后.因此,转变东北人的观念文化,拓展东北的文化空间,扩大东北文化的张力,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唐利芹 《人民论坛》2011,(11):210-211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满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东北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燃料"、"引擎"和"减震"作用。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9.
吴卓娅  张铎 《人民论坛》2015,(8):229-231
文章着重论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所起的重要影响及东北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演变、更替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论证了东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通过多元文化的互动和创新,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打造地区经济优势的桥头堡,推动和构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并有效地实施"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庞淑华 《长白学刊》2004,(6):107-107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搞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创业文化,以创业精神改造和提升东北地域文化.重塑新时期东北人的创业文化,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实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恩宝 《长白学刊》2010,(4):134-137
文化战线的反目斗争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办革命刊物,创建抗日文化团体、占领文化阵地,领导东北作家和艺术家开展反日文学、文艺创作等活动,中共满洲省委促进了东北地区抗战文化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群众反日斗争和武装抗日斗争,为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丁晓晶 《长白学刊》2007,(3):151-152
东北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自然环境、财富积累方式以及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气患和时代烙印的创业精神。在东北振兴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前,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改造旧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结构,树立自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规则理念,为东北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段妍 《长白学刊》2005,(5):85-88
1931-1945年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殖民统治不仅给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带来了严重的动荡与混乱,而且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变迁,导致主流文化发展趋向由多元向一元的嬗变;非主流文化--殖民文化与汉奸文化的交相呼应.与此同时,民众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洗礼与抉择,并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实现东北振兴必须首先解决好精神状态问题。雷锋精神诞生于东北大地,是东北人民卓越精神状态的模范代表,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永恒的价值,其永恒价值植根于它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受益于党、国家和人民对它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雷锋精神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劲的动力来源、牢固的精神支柱与坚实的道德支撑。新时代要实现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应当将雷锋精神贯彻始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推动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曲岩 《长白学刊》2006,(3):112-112
东北地区经济在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今天,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东北经济要走出困境,再度振兴,必须充分认识长白山文化在振兴东北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北民俗文化是东北人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是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哈长城市群需要结合具体民俗文化特点,大力发展东北民俗文化产业、塑造区域品牌,尝试在创新中挖掘东北民俗文化的价值,挖掘哈长城市群发展潜力,为实现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孟繁勇 《前沿》2011,(22):179-183
清代在"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先后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清代前期,先后担任东北三将军的共有178任,119人。清廷对东北三将军的选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体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鲜明特色,也体现了统治者的执政风格和用人风格。这种选任制度虽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有很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希望在前     
《半月谈》2003,(18):6-10
东北,为共和国工业的诞生和发展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数不清的第一,都诞生在东北。这无数个“第一”让东北人为之自豪,东北也因此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逐渐落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失落笼罩在东北人的心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并将其纳入了工作日程。强动的春风吹来,在改革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东北人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如何把握住这一机遇,迎接东北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前不久,本刊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记者论坛”。论坛邀请了新华社黑、吉、辽三个分社的社长、资深记者及有关专家学者,就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张继平 《长白学刊》2006,(6):100-103
韦伯实质上是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揭示理性的资本主义何以在西欧产生,而与中国失之交臂的。因此,借助于“韦伯命题”,我们可以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特点,指出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韦伯式原因,开展东北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东北文化,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社会结构与秩序,同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塑造公正高效的公共行政,彻底解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本位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恩宝 《长白学刊》2012,(2):116-118
狱中斗争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反满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满州省委领导的城市斗争的第二战场。被捕共产党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一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为东北抗日斗争保存、发展了有生力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威信,扩大了党的影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和灵活的斗争策略与敌人周旋,策应和支持了在第一战场同日伪抗争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