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指掌握一定权力的单位和个人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犯罪活动。它包括贪污、行贿受贿索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营私舞弊等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比较普遍,呈上升趋势;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恶性案件骇人听闻;单位犯罪遥遥上升;公款行贿时尚风气;被提拔与犯罪同步进行;班子集体犯罪,罪犯一窝一窝;丈夫犯案,妻子子女齐犯罪;营私舞弊升级换代,假官员,弹冠相庆,滥用职权,玩忽职务等等,是当前职务犯罪问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就是利用所担任职务之便,滥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形式多样,如权钱交易、索贿、收贿、贪污、化公为私、走私逃税,等。犯罪主体主要是管钱、管物、管人、管事和执法的部门和人员。职务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组成的,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岗位职责。我国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趋利,这是一种产业法则。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正是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务犯罪是指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或者亵渎职务,违反职责规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一类犯罪。可分为利用职务的犯罪和亵渎职务的犯罪,共有141种具体犯罪,占刑法分则规定的全部犯罪的四分之一左右。具有犯罪主体特殊、犯罪行为与职务必须有关联、社会危害严重等六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职权地位条件”是居间受贿犯罪实行行为的典型性构成要素,其与“利用职务之便”是互为分离的概念。“利用职务之便”中的“职务”是指“专项职务”,且利用者与被利用者应当存在隶属与制约关系;而“利用职权地位条件”是指利用者与被利用者系异种职务,且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之间应当存在职权关系。离职人员“利用原有职权地位条件”,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之间原先是否存在职务隶属关系并不为要,但是必须是该离职人员对被利用者原先具有职权关系的影响。“利用职权地位条件”与“利用职务之便”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职权传递”的职权利用,后者是一种“职权本位”的职权使用。  相似文献   

5.
打击贪污犯罪,首先要靠证据这。由于贪污犯罪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的犯罪,行为人总是利用各种手段掩盖罪行,因此贪污案件的证据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收集贪污案件的证据,必须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揭露,证实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当前,高校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人员职级越来越高、犯罪类型串案窝案增多、犯罪金额越来越大、犯罪潜伏期越来越长等特点,考察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权力缺乏分解制衡和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两方面,对高校的权力进行分解和制衡、为高校各权力主体合理配置权力、建立多方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确立高校党委、行政、监管三个权力主体为平等制约关系,提升监督权形成对前三者的"伞"状监督模式,是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权力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行为人利用自己主管工作的有利条件,隐瞒事实真相,使客户单位信以为真地将本应交给国家机关的款项交给该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该资金的所有权尚未转移给国家机关,此时就不能算作是该国家机关的公共财物。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骗取其它单位的公共财物不能称为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财物,而只能认定是利用工作之便骗取他人财物并构成诈骗罪。诈骗罪、贪污罪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挪用公款罪并不具有这一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8.
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对其内涵的理解是界定职务犯罪概念的关键。职务犯罪的复杂性使其极易与许多相关的犯罪混淆。本文从职务犯罪概念的界定入手,分别探讨了职务犯罪与经济犯罪、白领犯罪、法人犯罪的联系和区别,目的是为了对职务犯罪准确定性,准确量刑。  相似文献   

9.
警察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是当前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正确认识警察职务犯罪的涵义及其特征 ,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策略 ,有效地遏制和预防这一司法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论立法腐败     
立法腐败是指掌握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立法权限或职务之便,为特定族群、团体、或个人牟取经济、政治及宗教利益的行为或现象;或指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立法权力的行为.立法腐败是法律制定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立法腐败的戍因是立法权力的滥用和异化、司法审查的缺失.遏制立法腐败的对策是民主立法、立法公开、司法审查、提高立法技术以及立法权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玩忽职守,严重破坏国家机关的正常秩序,危及国家政权。它的形成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打击职务犯罪,是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预防犯罪,必须建章立制,加强监督与制约,建立一套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以权力来约束权力,把职务犯罪限制在最小值。  相似文献   

12.
侵占罪的客观要件是利用职务或者工作的便利,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职务决策公司、企业事务,利用职务主管、管理、经手公司、企业财物和其他事务的便利条件。“有职务”,即至少必须是有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之职责。所谓“工作之便”一般是指从事生产、劳务工作中经手原材料、产品和工具、钱财的便利条件。即承担本公司、企业特定工作的便利。“工作之便”是针对普通职工或从事劳务的人员而言的。不应把骗取行为作为侵占的行为方式。因为侵占罪在客观方面是以行为人合法持有公私财物为前提的,而“骗取”的行为人在行骗前并未合法持有公私财物。  相似文献   

13.
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成立条件。为了有效实施贪污行为,贪污罪中的职务之便必须能够直接作用于财物,即职务上的职权和职责对贪污行为的实施及完成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贪污罪中的职务之便具有直接性、形式合法性、现时性、公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案件嫌疑人在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实施犯罪时,很少留下有力证据,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诡辩而难以定案的情况。因此,获得符合法律规定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有效讯问,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允许范围内,在讯问的前期、交锋、交代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同时在讯问时注意讯问人员的配备、讯问场所的选择和讯问时间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执法人员询私舞弊罪中的“情节严重”唐若愚所谓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的徇私舞弊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对明知构成犯罪的案件而不向司法机关移交,或者对其它行政案件作颠倒黑白的裁决,且情节严重的行为。在这类犯罪的构成中,除刑事法...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贪污贿赂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 从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犯罪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机关干部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少数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把权力商品化,把市场经济奉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的生活和国家机关政务活动中,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如原河南省汝州市市长徐中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47.5万元,贪污公款1万元。原海南省计划厅厅长姜巍利用职务之便利受贿12万多元,美金1000元。原我区防城县副县长梁正矩利用  相似文献   

17.
论职务犯罪     
当前案犯利用职务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案犯的职务也越来越高,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打击职务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一是打击收受贿赂充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后台”和“保护伞”;二是打击庇护走私和制假售假的公务人员犯罪;三是不论职务高低,只要构成犯罪,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搞法外开恩;四是加大适用财产刑力度,绝不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五是严惩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犯罪分子,推动反贪污贿赂斗争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职务犯罪研究的新拓展——评王昌学主编的《职务犯罪特论》曹子丹侯国云所谓职务犯罪,泛指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有关的各种犯罪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它不是刑法上按照同类客体划分的类罪名,而是从理论上对符合职务犯罪本质属性的各种犯罪所作的概括。因此...  相似文献   

19.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是一种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我国新刑法分别规定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处罚。本文根据新刑法对两种自然人受贿罪的不同规定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司法实践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研究完...  相似文献   

20.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是我国目前发案率相当高的一类职务犯罪 ,具有权钱交易普遍化、犯罪金额趋大化、犯罪主体多元化、作案手段多样化、共生性等较鲜明的特点。对其需采取提高薪酬福利水平、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规范市场运行机制、严格执法、加强教育等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