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之一,依然在当今社会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充分汲取和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和谐"智慧,以社会总体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和谐思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球化为背景、融合各民族文化,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创新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状态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的"至德要道"就是孝.《孝经》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与美德.《孝经》所蕴涵的和谐思想表现为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凝聚社会正气.所有这些,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始终起着"内核"与凝聚作用。新时代,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藏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熔铸,就显得十分迫切。应高度重视各族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价值诉求,通过正确引导民族社会心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途径,使文化共识有效促进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但涉海群体在海洋环境中所进行的海上活动,以及对特定区域文明和文化兴起所产生的影响,则形成了海洋"社会文化"。随着海洋文化社会形态日趋完善,其作用也日趋凸显;不仅在巩固国家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显山露水",对于重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还肩负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先秦文化中儒家德治思想的探源,深入挖掘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今社会官员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分析当前社会中"以德治官"的必要性,结合党中央选拔干部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提出加强官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构建新型、完善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分析多元化时代文化统战所面临的形势,阐述现阶段文化统战核心任务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文化统战领域,谋求统一战线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社会各阶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他们在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着力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依托统一战线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新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思想,凝聚了民族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理想追求和创造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认真挖掘和提炼中华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并加以弘扬,这对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西文化的碰撞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智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青岛开发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优势、不足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开发区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社会工作职业化成为了迫切需要。开发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人才基础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政策、体制、社会认知度较低等制约因素。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和"嵌入式"推进社会工作,如学校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可借鉴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开拓生存空间的智慧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其原因众多,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的凝聚作用、向心作用不可低估。正是在和而不同、团结统一、包容合作、共同发展的中华文化的智慧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一直保持着团结统一的国家状态,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坚守着心向祖国、落叶归根的家国信念。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力量,凝心聚力,传承发扬"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凝聚社会力量是先进理论和先进力量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通过分析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可以把凝聚力量的机制概括为价值认同的思想机制、公私兼顾的利益机制、人民共和的民主机制。研究西柏坡时期凝聚社会力量的机制,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祭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信仰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祭祖具有巨大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是团结家族和民族的重要纽带,是维护宗亲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释放的强大动能可以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和实现路径。以党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指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践为参照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治理中存在: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有待厚植;绿色发展推进不足,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亟待增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建议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推进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建思想的新方法、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以思想建设为切入点、以组织建设为着力点、以作风建设为立足点、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以反腐倡廉建设为关键点、以实现中国梦为最终归宿点的脉络清晰的逻辑框架,为凝聚党的思想共识、强化党的干部队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严明党的纪律章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核心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文化应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技术,以及以上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等。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中山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反映在敢为天下先、民生为生命、开拓创新、兼容开放、天下为公与博爱等方面。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凝聚全球华侨华人精神、连接一带一路战略、融通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促成民族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与凝聚的核心力量。以百年共和为时间轴,以海外华人国族认同①为主题,通过分析其过去的成绩、现在的问题及将来的挑战,不妨将人权、民主、自由等"普适性"价值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价值融于一体,即以"尊重"和"平等"作为华人社会价值支点与导向,藉此求得"礼"文化的浴火重生及一个"知好礼"家园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承担着新的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使命,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发掘。通过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的领悟,诠释了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元的合和精神,以及核心支柱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