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同志念完对联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他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同志题写了这副对联。1988年11月11日至1989年1月7日,胡耀邦在长沙,住在省委接待处九所。1月6日上午,耀邦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大学内,湖南大学翁祖泽校长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圣初教授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2.
<正>成都市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放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此后,武侯祠这一名称不再专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而是将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囊括进来,统称“武侯祠”。  相似文献   

3.
正武侯区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内有刘备殿、诸葛亮殿、惠陵等三国历史遗迹,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现存廉政碑刻50余通,廉政对联46副,廉政匾额38件,馆藏数千件有关三国蜀汉文化的文献资料及历史文物。锦江区李劼人故居李劼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曾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廉洁奉公,创新进取,履职尽责。其一生笔耕不辍,除从事文学创作外,也曾办报纸、办实业、当教授、做行政,均有建树。  相似文献   

4.
成都武侯祠赵藩赞诸葛亮的对联,是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名联。认真解读这副对联,对于弘扬传统政治文化、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  相似文献   

6.
做人与从政须谨慎。谨慎是严谨周密,而不是谨小嗔微;谨慎是深思熟虑,而不是优柔寡断。如不谨慎,会招来麻烦,办不成事。《诗·小雅·巷伯》就有“慎而言也”的告诫。老子说得好:“百事之成,必在慎之。”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值得我们深思:“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诸葛一生惟谨嗅,这是诸葛亮的卓越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蜀先主庙》。诗人称赞了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英雄业绩,并为蜀汉事业后继无人而感慨叹息。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其一生雄才大略却也难免身死国灭。熟稔三国历史的毛泽东,曾从很多方面特别是领导方法、工作方面层面对刘备进行过诸多评点,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杭州西湖“鲍庄”,是一院旧宅,别号“一庐”,是西湖的名胜之地。旧宅的正堂雅名“君子堂”,君子堂里有一副对联,为明代大剧作家《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当年在浙江任遂昌知县时所撰: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相似文献   

9.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10.
荐贤三戒     
“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这首诗见《三国演义》“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一回。它既赞扬了刘备思贤若渴的心情,也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有许多令人称赞和值得学习的方面,他的严以律己、引咎自责便是其一。 刘皇叔驾崩白帝城时,曾对干部情况作过一次分析。说到马谡,刘备曰:“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在以后派何人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却忘记了先主遗训,盲目选派马谡担此大任,结果导致街亭失  相似文献   

12.
知识园地     
“红军”和“长征”的来历“红军”名称来自一副对联。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部队称为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13日,数万人参加了湖北黄麻起义,部队称农民自卫军。次日清晨,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挥毫疾书了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副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唯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一号——军事工作大纲》…  相似文献   

13.
“做秀”与“做事”,是有根本区别的。有一副对联是:“善于做秀的人,虽然风光无限,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勤于做事的人,尽管默默无闻,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副简单的对联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做秀”与“做事”的不同:从目的上说,“做秀”是为出名,即“风光无限”,而“做事”是  相似文献   

14.
某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与一位英语教师结为伉俪,同事们撰写对联一副以示庆贺。联云:“1234567, ABCDEFG。”横批是“OK”。此联中的数字指音乐中的音符,与下联中的英文字母相对,道出了新婚夫妇的职业特点,可谓珠联璧合,别具情趣。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年过半百的唐德学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消息传来,社里的职工们都为他高兴,大伙商量送给老主任一份礼物。这不,新年前夕,职工们给他家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是“上下班不分上下班”,下联是“节假日没有节假日”,横批是“企业栋梁”。 这副尚欠工整却又十分独特的对联,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勤奋清廉的老黄牛形象。  相似文献   

16.
1962年秋天,郭沫若去普陀山旅行,在梵音洞前捡到一本小型日记簿,揭开封面一看,写有对联一副:“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四个字“春在哪里”。再翻到第二页看,竞有一首绝命诗。郭老对随行人员说:快快寻找这本日记的失主。人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个女学生,名叫李真真。郭老对她说:看了你日记簿上的一副对联与横批,可知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18.
灵魂的裂变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上联说的是一个“贪”字,下联说的是一个“悔”字。如果把这副对联用在原东丰县农业局计财科长邢华中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一翻开邢华中的档案,他也有过令同龄人羡慕的光彩历...  相似文献   

19.
百字杂论     
对联中的政绩现在群众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码”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形象地讽刺了一些干部为出“政绩”而不惜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无中生有的不良现  相似文献   

20.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抵达成都,参加即将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历史上的成都会议。3月6日下午,在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兴致极高地来到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武侯祠,参观武侯祠古建筑群。毛泽东先到碑亭弹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二门和刘备殿的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