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今的词语中,“现代化”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个世界性的历史范畴是很值得人们倾心的。什么是现代化?人们通常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解释它。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现代生产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落后、不发达国家采取适合本国的道路和方式,通过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发展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社…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文艺复兴和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魔法般地呼唤出空前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进而在政治、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这就是世界历史上的社会现代化。综合各家见解,与欧洲历史的新时代——“现代”相联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第一,它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尤其是二次大战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  相似文献   

3.
知识型劳动者是当代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将由体力型劳动者转向知识型劳动者.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劳动者始终是开路先锋和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实施新人才政策,更好更多更快地培育人才、更广泛更合理地使用人才,保证现代化事业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和驾驭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把握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规律,从生产力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确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历史规律,为中国设计了一条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发展的整体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力主“抓住机遇”,把在曲折中前进看作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主要体现在本质、科技和标准三个层面。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之中,深刻、完整地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合理性。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层面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构成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是关于中国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是关于一个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如何步入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对中国发展的道路、格局、目标、步骤的理论思考,是对发展动力、机遇的科学把握,它既包括对社会发展战略的缜密思索,又包括对当代中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指导。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至关重要。  一、社会发展战略是目标,现代化建设是手段  社会发展战略是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和构想,是从宏观和…  相似文献   

7.
张权 《前沿》1998,(1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仅从经济、政治和人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探讨。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因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化是经济现代化一个重要特征。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则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理论上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建立了以计划配置资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转不灵,效益低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重读恩格斯的晚年书信有助于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社会哲学的逻辑定位看,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四位一体"战略格局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是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会促进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最终为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改革发展的及时跟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有巨大反作用,从而为破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提供新动力和赢得制度保障;文化的改革发展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坚持党员标准与发挥政治优势才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生产力怎样才能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才能使社会王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最终战胜资本王义。社会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发展是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一般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领域里发生的正向的政治变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当代中国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它是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当代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战略 ,也是在现代世界文明大发展的背景下 ,发展我国现代文明的一条捷径。我国实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们并没有因现有基础较差而回避迅猛发展的网络大潮 ,我们也没有忘记我们仍然是处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我们果断地采取了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工业现代化 ,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摆脱以往的传统的衡量水平 ,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与此同时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2.
崔玉亮 《理论月刊》2012,(3):110-112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向。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研究虽然历史久远,但是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相应地,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处在转型期。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期对当代政治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革命性的进程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有可能导致社会失稳和震荡不安,出现种种危机的可能性急剧增大。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发展在带来政治认同危机的同时,也存在一种危机性认同,这种认同有可能对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阻碍作用,从而表现为一个社会危机的预警信号。一、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1、政治认同危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  相似文献   

14.
<正>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类自身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三者互有区别和联系,才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没有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可能产生新的生产力。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目标,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它在政治上调动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5.
谢文成 《湖湘论坛》2001,14(6):10-11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只有妥善处理好文化建设中民族性与世界性、主旋律和多样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才能自觉地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方面,文化的世界性在加强,因为新科技革命造就…  相似文献   

16.
解冰冰 《传承》2009,(8):96-97
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一项迫切并且长期的工程,要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渠道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关乎全局的功能。20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两个层面的战略意义:其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政治体制和某些具体政治制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诸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现象滋延等等。不坚决改革这些弊端,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更难以建设起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二,我国正处在一个由经济市场化向社会现代化过渡的重要历史时…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开放的巨系统,有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有可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可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定的"门阶条件",包括:实现依法治国,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且边界清晰;社会治理秉持协商共治共赢的实践路径。实现这些"门阶条件"的纽带则是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一) 历史证明: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现代化,才可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然而,社会稳定又从来不是现代化的派生物,相反,在发展经济之初,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经受了社会矛盾冲突加剧,政局动荡等  相似文献   

20.
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利益群体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利益群体的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有效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利益群体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正常现象和行为也有可能诱发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造成社会对国家政权合法性认同的流失,阻碍政治的一体化进程,成为政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在政治发展中应积极谋求利益群体良性发展的制度化对策,使其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新的推动力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