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牟宏 《重庆行政》2008,(1):78-79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2.
市委七届七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天津文化品位”,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符合人民的愿望。这个决策是非常有远见的,对实现天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严兵 《重庆行政》2011,(5):20-22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前进》2008,(4):10-12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提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命题。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最近,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要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其主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5.
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连生 《世纪行》2008,(2):28-28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民生的精神生命所在.是当今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权利则包括:文化消费的权利、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选择的权利、文化传播的权利、文化批评的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6.
苏培兰  董梁  顾剑 《群众》2013,(7):62-63
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大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在苏南乡村,各类特色文化群芳竞放,争奇斗艳,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在其中体现,时代精神、民族梦想在其中释放。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努力创造,是其共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当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反映,文化获得感,特别是文化空间获得感,也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一大重要表征。民众文化空间获得感的不断增强,既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低阶文化产业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开始追求新的市场体验,文化空间感知将成为提升文化消费的新发力点。  相似文献   

9.
吴灿新 《桂海论丛》2021,37(2):23-28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客观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在逻辑是:我们在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时候,必须加强对人们文化需求的正向引导,推动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不断向上向善提高,从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其客观逻辑是: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要求,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精神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其实践逻辑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必将有力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文化精品生产能力、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一个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当前,湖北省黄石市已进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新阶段,打造文化精品,推动黄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是大势所趋,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4,(1):80-81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更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地处汉、藏、白、纳西文化交汇带上的玉龙纳西族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把湖北建设成文化强省。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光荣任务,也是摆在民族文化工作者面前的光荣任务。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前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周莉 《群众》2010,(10):18-20
<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在影视内容产业中积极推进"精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当代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文化自觉,才能引领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人民享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权利,激发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发展的创造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在开放中改革,在发展中建设的导向,处理好党的文化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文化和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关系,以开放改革促进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的大发展提升民族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徐国民  石玉姝 《群众》2021,(1):30-3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是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是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宗旨。基本文化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改善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要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民生,即人民的生计。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在浙江目前这样一个发展水准的当下,民生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还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化的层面。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关注文化民生,改善文化民生,是民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