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1年,早春的清晨,清冷冷的。邹韬奋化装成商人,身着一件古铜色的呢袍,头戴一顶黑色呢帽,身上带着一份由沈钧儒的侄子弄到的重庆某汽车公司顾问的身份证明书。他乘坐的是福建省的长途汽车,由一位生活书店的同事找关系买的票。到达南岸车站后,即有一位生活书店同事照料他上车。在车上,邹韬奋意外地碰到曾是《全民抗战》编委的胡绳。为免于别人的注意,他们相互之间只得以"陌生人"相待。一直等到汽车开出了重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从1921年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过《生活》、《大众生活》、《抗战》、《全民抗战》等进步刊物,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3.
《先锋队》1999,(9)
邹韬奋于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中,庄严地接受他临终的书面请求,追认他入党。其实,邹韬奋并不是在生命最后一息才向党表达赤诚向往之心的。追随共产党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早已选择的道路。此前他还曾三次口头提出入党申请。第一次是1938年在武汉,邹韬奋一面主持生活书店和《抗战》三日刊,一面积极参与救国会的工作。蒋介石曾亲自找他谈话,国民党许以高官,遭到邹韬奋的拒绝。他要求救国会党组书记钱俊瑞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在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当面向周恩来提出…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以创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及创建进步书刊出版社——生活书店而闻名。而作为著名的政论家,抗战时期,邹韬奋反对消极抗日、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  相似文献   

5.
不畏强暴,誓作人民喉舌的郭福奋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文化战士、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起他主编(生活)周刊,从此一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先后创办生活书店,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期间,他不畏强暴,不受利诱,抨击反动势力种种罪恶,为人民利益大声疾呼。茅盾称赞邹韬奋是一个“不计利益,不计成败,只知是与非,正与邪”的“操守的人”。1931年6月,天津(大公报)报道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兼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利用权势和一名女大学生结婚,并许女方聘金数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1925·10—1933·12),拥有读者之广泛,影响之巨大而深远,皆应大书一笔。但是,在时隔七八十年之后回眸这本中外驰名的周刊,它是怎样应时而创刊,又缘何被迫而终刊的?邹韬奋曾以“在惊涛骇浪中挣扎奋斗”来概述刊物终刊前的遭遇。为此,我们特从韬奋名著《萍踪寄语》借取“萍踪”之意,追寻《生活》周刊从创刊到终刊的历史踪迹,相信读者是会有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无论在武汉或是重庆,周恩来和韬奋之间直接往来、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拓奋敬佩周恩来.视他为良师益友,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政治问题,同时也从周恩来那里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和对文化出版工作的指示。为了让生活书店职工和家属都能了解抗战形势和各自所担负的责任.韬奋多次邀请周恩来出席生活书店每月一次举行的茶话会,请周恩来向生活书店职工、家属作技战形势报告。据生活书店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中记载:1938年2月,周恩来应邀至汉D生活书店作《关于当前抗战形势和青年任务》的报告,给予全店同人极大鼓舞。193…  相似文献   

8.
正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江西余江县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为阵地,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笔代剑展锋芒,积极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行为,在战火纷飞中唤起了中华  相似文献   

9.
生活书店是由邹韬奋、徐伯昕二同志,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个服务于革命文化事业的单位。由于为人民办事,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业务日增月长,兴旺鼎盛,其网络逐渐发展向各地,到抗战爆发后,已先后开设了五十多处分店,继续为抗日救亡运动作贡献,发挥重大的影响。在福建,生活书店开办有福州、南平二处分店。八闺大地上,到处散布着他们辛勤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张洪军 《理论学刊》2007,3(6):97-100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以《生活》周刊为阵地,积极介绍和宣传马占山江桥抗战的业绩及意义,并募集大量捐款支援马占山抗日壮举。援马募捐活动的成功,使邹韬奋深受感动和教育,逐渐认清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看到了人民大众的伟大力量及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九一八国难把他和马占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尽管时间短暂,但是,可以说邹韬奋及《生活》周刊为东北早期大规模抗日斗争的兴起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代伟人周恩来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十分注重广泛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他与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领袖、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成为我党大力开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光辉范例。团结抗战结为挚友1938年5月18日晚,黄炎培、周恩来应邹韬奋邀请参加了汉口生活书店举行的职工茶话会,并先后讲话。周恩来从当天徐州被日寇攻陷这件事讲起,分析了抗战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一生多难却奋斗不息,经历过1次入狱,3次流亡,其中2次流亡香港。他一生创办过六刊一报,其中《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出版。贫民窟里办报刊韬奋因宣传抗日。身处逆境,但他不改初衷,以笔代剑,与敌斗争不止。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宣传抗战,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数字3O万份。同时,他还当选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因此…  相似文献   

13.
1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革命书店,开始进一步酝酿如何合作乃至合并的办法.在此之前,三家书店在延安、华北、苏北合作建立了韬奋书店、华北书店、大众书店等机构.抗战一胜利又在广州合办兄弟图书公司,在武汉合办联营书店,在北平合办朝华书店等.1946年春,我从重庆回上海,组织上派我去南京设店.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险恶,蒋介石发  相似文献   

14.
1938年秋,为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决定派顾一凡和陈云才到福建筹没分店。是年十一月,顾,陈二人抵达南平,在福建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支持下,生活书店南平分店便于翌年元旦正式开业。不久,顾一凡即把业务交给陈云才临时负责,只身前往福州筹设福州分店。该年春节后,福州分店也开张了,这是生活书店在福建播下的又一颗种子。  相似文献   

15.
香港最早的报刊是英文《香港公报》。第一份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除政治、科学、宗教等内容外,该刊首先登载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58年出版的《中外新报》,而第一份纯粹由华人资本经营的中文报纸则是1874年诞生的《循环日报》。 到1900年,孙中山先生授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该报馆成为革命党人聚集并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该报亦是香港最早的爱国报章。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内地不少文化人和报人南来香港,使香港报业人才辈出。如爱国报人邹韬奋流亡香港期间,于1936年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总书记周恩来决定派夏衍、邹韬奋等来香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创办《华商报》,由梁漱溟、萨空了、俞颂华创办的《光明报》也在香港出版,由乔冠华、胡一声主持的《香港中国通讯社》亦相继成立。这期间,香港进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生活》周刊是主要由邹韬奋主持的民国时期的一份著名杂志,经历了从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到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再到时事政治周刊的发展转变,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刊物适应社会需要,始终立足民众立场,真诚为读者服务,勇于创新,紧跟时代前进。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在重庆期间,曾邀请周恩来出席重庆生活书店总管理处每月举行的茶话会。周到会后常即席发言,议论风生,妙语连篇。  相似文献   

18.
一、上海新闻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新闻界始终走在爱国斗争的前列.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报刊的救亡直传,《申报》的转变.《立报》等救亡报刊的出版,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上海新闻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刘晓芳夫上海,同留沪的潘汉年、夏衍、浑逸君等一起指导新联界的抗日宣传斗争。七七事变的当天,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庐山同蒋介石谈判时,途经上海,找活、刘、夏等谈活,指示他们如何加强上海新闻文化战线的抗…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版机关经营不易,进步书店生存尤为艰难。正如出版人胡愈之所说,“从前进步书店没有钱,没有钱就办皮包书店,出的书不一定坏,但是卖不出去”,所以“很多书店办不下去,出了几本书就关门了,不是被国民党封掉的,因为没钱办下去了”((1))。而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则不然,它1932年7月成立于上海,1948年10月与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20.
<正>《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对团结、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促进贵州地下党组织蓬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也反映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一切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意见和主张,1938年1月,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创立,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1938年4月,《新华日报》在生活书店贵阳分店开始零售。此时全民抗战的呼声很高,人们迫切希望了解抗日战争进展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其方针政策。《新华日报》虽然可以在国统区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