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活动中的个体利益既包含个体的经济利益也包含个体的政治利益,个体利益的满足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理性人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是理性人在政治博弈中实现的利益均衡并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管理中的理性人假设是对公民与政党动机的客观描述,公利性假设是对公民与政党动机的理想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公民与政党动机的完备性假设。  相似文献   

2.
公共权力观念是政治观念的核心,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7年两轮山东农村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政策下乡",农民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由"社员意识"向"村民意识"的回归以后,正在由"村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主要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权利意识增强了、民主选举意愿超越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关心国家政治、对公共权力的期望趋于理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评价更加积极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回应农民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一场围绕社会福利和竞争力关系的辩论在持续了一年后,将德国代议制民主所包含的"代理"政治以及充满理性辩论的公共交往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冼岩 《南风窗》2011,(22):30-31
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仅仅与"兴建和购置政府办公用房"相兑换的保障房建设,并没有进入中央最核心的"重大、紧急"事项序列。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保障房的进度低于公众的期望,既有地方的责任,同时中央也有必要调整考核的手段。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是中央调控越来越危险的房地市场的点睛之笔,也是在尽到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上,对全国人民的一个政治承诺。在今年,"问责"、"任务"等词频  相似文献   

5.
周保松 《南风窗》2013,(6):86-87
政治正当性的建立,是立足于当下的我们─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领域自由运用我们的理性和道德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商谈对话论证,最后达致的反思性认可。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一本书,叫《政府二论》,而第二论的副题是"论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权限与目的"。在这本书中,洛克做了一些重要宣称。他说,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并拥有一些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健康和财产权。  相似文献   

6.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3):94-94
政府必须有做对的事情之能力,这是一种政府的职责,当政府调控有知识有能力,这个国家就不会太差。在古典的政治哲学里,国家理论乃是核心,它有两大支流:一支是国家"工具论",它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它认为个人的自由很重要,但个人的自由并不能保证国家的止于至善,因此国家(政府)乃是促进公共利益的主要工具,政府拥有调控(Regulation)之权,它可以透过调控制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平衡社会的阶级差异,形成各种行业的行规及国家的纪律,从而确保公共最大的利益。这一支学说到了近代,已不再讨论它的哲学源头,而只强调公共利益的经验法则,因此,"国家工具主义"又称"理性的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理论家将民主视为通过理性的公共讨论来决定公共目标的过程,来代替以利益为基础的聚合式民主。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艾利斯·扬认为,主流的协商民主理论存在一些内在缺陷。首先,协商民主过程预设了一种基于文化偏见的理性讨论,导致某些人或群体遭受贬低和排斥。其次,协商民主将共识或公共利益设想为公共讨论的目标,这同样会导致对特殊群体或特殊视角的排斥。在批判和修正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扬提出了"交往民主"理论,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升华,认为协商民主不应该试图消除"差异",而应尊重"差异"和"包容"。厘清扬的理论和主张,有助于丰富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的政治理性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为校正放任自由资本主义的偏差,而又不陷入另一个中央管理经济极端的机制。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政府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开展的政治理性。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民间自发行动、自治、自助和要求自我实现的政治诉求不断增加,民间社会的政治理性也在不断增多。政治理性是驱动社会工作开...  相似文献   

9.
策划人语城市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折腾"的浪潮,希望以城市化的基建规模拉动内需,应对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近年来,人们本已开始反思畸形的城市化进程,这种畸形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由地方政府联合商业力量主导的城市建设,过度集中为经济型开发,而鲜见社会型开发。与追逐经济利益的急切相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热情持续萎靡。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与政治空间拓展乏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步入富裕社会阶段后仍存有贫困问题,尤其是因无法满足公共需求而产生的公共贫困问题。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存在着强大的计划体系和弱势的市场体系,两种体系的不平衡发展是美国贫困等现象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在经济上实行"新社会主义",即由政府通过公有制对计划体系的权力进行限制,对市场体系加以扶持,以此加强对计划体系的抗衡力量,促进两种体系的平衡发展,最终达到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目标的目的。"新社会主义"是经济学的概念,而其实施也有理想化的一面,但这对于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