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术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一些乡村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宁夏南部乡村社会的“送病消灾”就是如此,它是当地乡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看,这种民间巫术是人鬼之间、人神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民间信仰抵御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境外宗教势力加紧对我国的渗透,但从其传入中国伊始,就遇到一个和中国民间信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受到排斥的问题,遇到一个如何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对待民间信仰问题,既不能等同于传统宗教,也不能等同于一般文化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必须理顺其与社会的关系,使其吸收现代元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重新塑造我国民间信仰系统的形象,使其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与时俱进,继续发挥民间信仰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内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再度出现繁荣复兴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信仰空间的扩大与构建。这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民间信仰不可绕过的核心问题,在对由信仰而产生的权力关系、行动实践与结构机制等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信仰空间再造这一“传统复兴”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呈现出互相妥协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来,而根植于无数国人传统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日渐活跃并滋长蔓延,对当前农村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引导农民选择科学信仰,有利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本文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农村地区农民信仰的现状、特点,农民信仰宗教和选择民间信仰的原因,提出了正确引导农民选择科学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的组织性。民族文化场域对民间信仰管理有重要影响,在制定策略时既要考虑作为高层的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的同质性,又要考虑作为基层的56个民族文化"小传统"的异质性,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再度出现繁荣复兴的现象,并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民间信仰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但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同时也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由于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等特征,社会转型使其发展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信仰出现真空而公民意识却不断提高的转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与民间信仰相伴随的各种显性问题和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民间信仰最为兴盛发达的地方,引导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当前客观存在的一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明晰民间信仰存在哪些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不相适应的因素,适应性问题上分清实质与形式,正确看待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这一问题,然后积极引导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使其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秘密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中国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信仰的宗教,因其组织和仪式简单、教义朴素而易于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同时也为下层人民提供了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因而常常成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形式.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民间秘密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并未被彻底根除.进入民国后民间秘密宗教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并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地神信仰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形式。信仰空间的构建是土地神信仰行为的起点,信仰惯习是行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危机情境是行为产生的催化剂。农村居民的土地神信仰行为对农村居民、民间信仰自身和农村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可以从对民间信仰的监督与引导、完善自身组织、加强基层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合理的农村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民间信仰再度出现复苏的现象,并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民间信仰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但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同时也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与民间信仰相伴随的各种显性问题和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及炎帝文化,对于中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华民族自认为"炎黄子孙",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炎帝与黄帝齐名,地位同等重要。由于受帝王功绩观、炎黄二帝历史功绩、文献记载及民间信仰等众多原因的影响,从政治层面到民间层面,一直存在"重黄轻炎"的现象。可通过创新邀请明星方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进宣传内容、建立教育基地等方式改变"重黄轻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闽南地区的普度民俗信仰是在"普度众生"这个广泛的意义中的一个狭隘理解,即施舍、安抚、讨好甚至贿赂孤魂野鬼,以期确保百姓安居,社会稳定。每年的农历七月,闽南民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中元普度"。"中元普度"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都体现了闽南民俗既来源于中原文化又保留其闽南本土文化的特点。探讨闽南普度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闽南普度的现代表现模式,总结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社会功能和研究意义,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精神在民间的一种朴素表达。调查显示,民间信仰依然是我国普通民众最重要的信仰形态,是民间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近来,民间信仰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复兴,但由于多种原因,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功利性、世俗性倾向也日益凸显。因此,当前应从建设民间精神家园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民间信仰问题,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并找到其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拓展民间信仰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小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与大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影响的互动性、表达民间社会百姓大众法律意识的真实性,在真实性基础上某些因素具有的可信仰性,以及影响力的超稳定性。我国小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律和法制中处境尴尬,却依然生命力旺盛,其香火观念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信仰的范畴,即香火信仰,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国当代法律信仰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边境龙州县的民间信仰,汉族文化色彩鲜明,但是壮族文化依然浓重。外来民间信仰与地方民间信仰界线分明又共存共融,形成了具有国家认同的政治性、崇拜武将的军事性、崇拜财神的经济性及跨境民间信仰传播、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性等特点的边境文化。民间信仰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地方信仰与外来信仰共存建构新的文化形态,二者共融又创造了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呼唤新的政治哲学和法治理念的支撑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旧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生成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对政治认知、情感、价值、信仰等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法治倾向,是体现法治理念的现代政治文化.法治型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大幅度地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三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为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民间信仰的性质如何界定,它在组织模式上有何特点,它在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文化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正面的和负面的)。国家在社会控制层面应采取何种策略等等。  相似文献   

18.
"潘公"信仰作为一种俗神崇拜,在福建部分不发达村落中传衍多年,如中国众多民间信仰一样,是乡村民众重要的精神支柱,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却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泯灭。本文试图揭示区域性民间信仰走向没落的内在原因,并对重构民众信仰世界重视农村基层宗教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统战文化是统一战线成员在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的总称.统战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而正是统战文化的属性决定了统战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法治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巩固党的领导、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和公共性的流变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与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乡村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和环境,乡村自治、乡村德治应对这些新问题、新局面显示出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通过政治维度、制度维度和文化维度三方面强化乡村法治建设,更好地实现"三治"融合,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