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车仁锡  王军 《当代韩国》2007,(2):30-34,插3
未终结的历史当1992年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出版《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时,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许多地方业已消退,而且这些地方开始大胆地迈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福山宣称,这些动向预示着“历史的终结”。博学而颇富激情的福山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演进  相似文献   

2.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历史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终结的问题,对它的研究,既有助于有效反思他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的第一哲学(自由哲学).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在深入解读别尔嘉耶夫主要著作的基础上,初步构勒出这一问题在他那里的发展脉胳:历史形而上学问题为何会进入他的视界,恶之自由造成历史的开始,神人类是历史终结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文 《当代亚太》2003,(1):11-16
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东亚在经济上重新崛起,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获得提升,在科技文化上由原来对西方单纯的学习、模仿甚至被动接纳开始走向自主创新.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之一是全球化不再主要表现为"西化",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单方面对东亚产生巨大压力和影响的时代全面走向终结,全球化进程开始更多地呈现出东西方双向平等互动和均衡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苗炜 《新民周刊》2012,(36):87-87
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历史理应是最清晰的,然而也是水分最大的。我们生活在时间中,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时间,无法掌握其节奏与进展,那么我们何以理解历史。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兰登书屋给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大做广告,随后不久这部小说就获得了布克奖。关于法兰克福书展,巴恩斯有一句刻薄话——据说法兰克福的出租...  相似文献   

5.
一 引起韩日间纠纷的“新历史教科书”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成员撰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新历史教科书”),通过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查(2001年3月30日)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这段期间,韩国强烈谴责严重歪曲韩国历史的“新历史教科书”,舆论界也向韩国政府施加压力。韩国政府终于在5月8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要求重新修改“新历史教科书”的备忘录,即修改“新历史教科书”中的25项内容和已有的7种教科书中的10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键 《当代韩国》2014,(1):24-32
目前中韩关系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韩关系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如韩美同盟的存在以及中韩对朝鲜政策的差异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中韩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此外,中韩两国间存在的经贸问题、韩国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两国人文交往问题,以及潜在的历史及领土问题等都是将来中韩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鉴于此,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同时,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可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并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曾普遍认为,随着苏共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历史的终结或处于低潮,东欧中亚各国的共产党一时间若“过街老鼠”无处藏身,包括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者和欢呼“不战而胜”的西方政治家们,大都未料到社会主义左翼势力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又“卷土重来”,尤其是俄罗斯共产党的迅速崛起着实让不少人目瞪口呆,大跌其镜。由  相似文献   

8.
一 序言 韩中两国各自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历史上两国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两国以汉字文化圈、儒教思想及佛教文化为背景,在促进文化交流中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文化。因此,两国的传统文化给双方人民带来极大的亲近感,同时比较易于迅速融合。  相似文献   

9.
十年之前,上海合作组织的横空出世,成为欧亚大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令全球关注的大事.十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经历了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区域跨国交往的扩展和深化,揭开了欧亚地区跨国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的历史性篇章. 历史地看,这一组织是在本世纪初欧亚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安全挑战的环境之中形成的,是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宗教文明、不同国力大小和不同国内体制的复杂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这一成长路径一方面表明了这一组织乃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历史性创举,而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组织的发展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0.
美中关系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成熟、广泛、建设性和坦率的.双方知道如何处理一系列广泛问题才能使其不损害总体关系.但不幸的是,每一方仍对对方的长期意图存有疑虑.在2009年,双方仍须审慎对待既有的主要问题.但随着一个重要变化的出现,最重大的全球问题也正上升至美中关系的核心地位.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美国希望大力加强与中国在这两大问题上的磋商与合作.这类合作可以把美中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两国关系更深入、更稳定、对世界其他地区更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还可以减少相互间对对方长期意图的疑虑.如果两国付出了努力,却在这些重大全球问题上未能展开合作,那么美中之间的不信任感或许会加深,两国关系或许会面临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日本制造"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企业接连出现的质量事故以及知名大公司大面积的巨额亏损,使"日本制造"的神话呈现终结趋势.认为技术垄断症与日本的分级制度是质量事件的罪魁祸首的观点是错误的.日本企业沉醉于运作层面的管理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结果坐失战略改革时机才是问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现在中韩建交已逾二十年,两国关系在此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原因何在,很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 中韩两国一水相连,地缘很近,这是有利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双方之间一直进行频繁而密切的交流活动,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有相通的伦理价值观.近百年来两国又同遭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互相同情和支持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是有利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两国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因此必须建立更良好的国家关系,加强合作,争取共赢.正由于以上几个因素,两国关系自正式建交以来一直发展较为顺利迅速,期间虽然有时也有一些分歧和争议,但从大局出发,总能求同存异,化解矛盾,搁置争议,互相谅解,共同维护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迈进了新的21世纪后,随着叶利钦时代的终结,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担负起“照看好俄罗斯”的重任。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近10年的转型调整时期,但这只“熊”的伤势却越来越重,综合国力严重衰退,下降了近50%。普京在其撰写并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说,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大概是  相似文献   

14.
马尔罗的艺术文化思考更多地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异与创新,在文学艺术范畴内,形式已不再是内容的附庸,它本身已具备了自主性和独立的美学品质。马尔罗把形式世界分成3个时期,即:超自然时期;非现实时期和无时间性时期。艺术的永恒与人类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在《沉寂之声》里是这样论述历史与艺术的关系的:“历史教人认识命运,而艺术则教人摆脱命运获得自由。”在马氏的文化艺术观里,艺术本身成了对人类注定要承受的那种受屈辱的状况的抗衡,因为艺术的历史,从它的开始到终结,“始终是人们赖以摆脱受奴役的形式创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国际书法交流展望白煦当今时代,汉字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以亚洲地区为中心,波及欧美澳洲华人区的书法团体,书法活动此起彼伏,势不可挡,以致提出了汉字书法国际化的口号,这决非偶然,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势。一、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历史回...  相似文献   

16.
导言 历史回顾与反思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进入21世纪,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同步,中国的俄苏研究[2]迎来了代际变化的新阶段.老一代学者渐次退出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中青年学者开始群体性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韩建交以来,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合作的亮点之一。这在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东北亚地区,显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双方都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积极适应对方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正确对待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19.
别尔嘉耶夫(1874~1948)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始终关注末世论问题。他反对《圣经》传统对末世论的消极理解,而是坚持一种积极的末世论,这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历史终结,战胜死亡,摆脱地狱之苦、创造天堂之美等诸多思想中。而在别尔嘉耶夫积极的末世论中,又蕴含着人本主义的上帝观,即坚持上帝的人性化特征,反对把上帝看作是强力、全能者和政权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历了从"历史的终结"到"恐惧合众国"的大起大落。这对美国政治文化造成了重大冲击,推动美国政治逐渐从传统的共识建构型向极端对抗型转变,并明显体现在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三个方面。美国政治文化当代转型使美国政治制度僵化、社会形态碎片化等对政治文化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美国面临着发展轨迹的逆转,导致其政治文化转型以及内政外交充满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