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赵振华 《人民论坛》2012,(15):28-29
中国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国有企业有了巨大活力,民营企业也突飞猛进发展争议五:国企是在与"民"争利吗?关注度:☆☆☆☆☆争议焦点:"国企凭借垄断优势和政策优惠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已成为流行观点,因此有舆论主张国企应退出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空间。调查提示:在"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调查中,与"民"争利得票率为53.3%,  相似文献   

2.
徐艳红 《人民论坛》2012,(15):25-27
争议四:"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关注度:☆☆☆☆☆争议焦点: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均属正常现象。"国进民退"是凭感觉还是靠数据?到底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调查提示:在"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调查中,"国进民退"得票率为  相似文献   

3.
杨承训 《人民论坛》2012,(15):16-18
不能说国有企业目前发生的腐败行为同国有企业的制度有什么必然联系。国企全民所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同化公为私的腐败行为格格不入争议一:国企是否必然腐败?关注度:☆☆☆☆☆☆争议焦点:频频发生的国企高管腐败事例,使一些人认为国企的存在是中国滋生腐败的根源,甚至有专家提出了"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最佳制度"。但也有专家认为应当把国有企  相似文献   

4.
宗寒 《人民论坛》2012,(15):19-21
观察企业是否垄断,要看它的资本集中程度,而不能仅看产品市场占有率争议二:国企全靠垄断发展吗?关注度:☆☆☆☆☆☆争议焦点: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靠着国家资源获得的垄断地位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国企垄断"、"垄断获利"、"打破垄断"等论调时常响起。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都是垄断性企业,国有企业与垄断并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5.
刘瑞 《人民论坛》2012,(15):22-23
国企高管受到重大经营管理事故的行政问责,直至法律起诉。权力拥有越大,责任风险也就越大,分配利益也就越高争议三:国企高管该不该高薪?关注度:☆☆☆☆☆争议焦点:支持者认为,高管薪酬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反对者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1631户国企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对其收取红利。国企分红,天经地义。但分多少?怎么分?国企的强大,对中国贫富格局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利弊何在?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究竟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场更深刻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张占斌 《人民论坛》2012,(15):42-44
大国竞争更多体现在大企业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要努力担当起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争议九:大国竞争离不了国企吗?关注度:☆☆☆争议焦点:在全球竞争中,中国如何与强大的跨国公司相抗衡?谁能承担起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神圣责任?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往往是"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容易忽视成本控制,而民营企业往往有更强的成本意识,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另有专家认为,民  相似文献   

8.
刘建 《人民论坛》2012,(15):38-39
美国竭力推行作为"华盛顿共识"核心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会误导中国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改革,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保持警惕争议八: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方向吗?关注度:☆☆☆☆争议焦点:前不久,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由此再度掀起各方对国企前  相似文献   

9.
张弘 《小康》2008,(6):106-109
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因呼吸衰竭在新店耕莘医院逝世,享年89岁。一个直面中国人的缺点,对中国文化进行严厉批判,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的知识分子,就这样溘然离世。他所留下的文字依然为世人所争议,他所发出的声音依然警醒着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是否丑陋?"酱缸文化"何时才能被彻底摒弃?  相似文献   

10.
正何岩柯:国资委经常和国企打交道,我们总是有一种印象,国企花钱手笔挺大的,而且敢于在国内所有最贵的媒体平台上打广告。但是国企在"走出去"和国际话语权上,是否做得还不太够?国企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龙头或主力军,在品牌、核心竞争力、国际话语权方面已经大大增强,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话语权,跟过去相比,明显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国企的品牌意识已经跟以前大大不同,高铁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6,(14)
正资本是"唯利是图"的,当市场走弱,资本跑得比谁都快。那么,改革的钱从哪里来?这是国企上市公司必须面临的难题。当下,说国有企业遇到一些"危机",这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产能过剩大部分在国企,产业结构调整重担在国企,供给侧改革也先要向国企"开刀"。上市国企如何突围?突围之道还是在于要利用好资本市场。但资本也是"唯利是图"的,当市场走弱,资本跑得比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富漏斗主要是:资源和国民财富廉价外流;利润大量外流;特权与腐败产生的巨额收入外逃;国企低效率和低效益大量浪费国民财富。  相似文献   

13.
议题五改革共识:改什么,怎么改大多数人对"要加快改革"达成了共识,但是对"改什么"和"怎么改",仍有争议。比如,虽然人人都在说改革,但每个人对改革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国企领导嘴中的"国企改革"跟舆论期待的"国企改革",其内涵肯定是不同的。这样的讨论,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改革的认知: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可对改什么、怎么改、选择怎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在国企工作了20多年,在外国独资公司干过6年,在国内合资公司于了8年多。从30多年来的不同环境工作中,深感国企在许多方面需要打破计划经济旧传统,学习国外的先进会议管理办法,大胆改革。 多数国企是怎么开年会的? 先说国企每年的总结大会的传统模式,其程序往往如下: (一)让秘书先给总裁准备一个面面俱到、谁都提不出意见的发言稿。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意义上的"分配不公"是一个指涉广泛的概念,除包括少数人在国民收人分配中拿了不合理的高薪外,还包括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关注的"分配不公"议题,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以下简称"国企高管")拿了使社会公众难以认町的高薪,并引发社会各界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向勇 《时事报告》2013,(3):28-28
经济的繁荣让我们每一个国民体面地生活,军事的强大让每一个国民很安全地活着,只有文化的繁荣才能让每一个国民富有尊严地活着。这几年,"日流"、"韩流"在中国非常流行,同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根子究竟在哪儿?首先是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老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唱主角,文化做配角,  相似文献   

17.
阿计 《公民导刊》2015,(2):40-43
干百年来,子女姓氏采用父姓或母姓,是绝大多数人天经地义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亻面)规越矩者,选择与父母不同的其它姓氏。对这些"异类",究竟是斥之为叛道离经?还是放任自流?姓氏选取是否是一种个人自由?权利的边界又在哪里?2014年11月1日,随着立法机关一个相关立法解释的出台,坊间随即掀起"姓氏权利"议论热潮。现实生活中的姓氏权争议能否因此迎刃而解,也成关注焦点。法律的纠结公民能否自由选取姓氏的争议,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不管是工人群体性事件的规模、频率,还是信访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发展趋势,都显示出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劳资关系已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在这个背景下,今年7月份发生的吉林"通钢事件"不能说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对于这起因国企改制诱发劳资矛盾而酿成的群体性冲突,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人的利益表达超越了体制内的协商渠道?劳资矛盾何以演化、升级为激进的暴力冲突?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一个负债高、亏损严重、几乎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河北省秦皇岛腈纶厂以其3年大刀阔斧般的改革、励精图治求发展使企业走上复苏道路的实践,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案:真搞改革,就能使国企绝处逢生;真抓管理,就能使国企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20.
何谓"毒豆芽"案件?简而言之,就是部分芽农因在豆芽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添加剂,而被判了刑。然而,该案件存在很大争议,随着两高"叫停豆芽案",争议越来越大。那么,争议究竟是什么?豆芽又是否有毒?芽农依法应否判刑?可以从证据学的角度对该案件加以分析,找出争议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