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政治民谣及其社会舆论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政治民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对古代政治黑暗及官吏腐败的讽刺和抨击。文章认为 ,专制制度对言论和思想的纵向控制 ,促使民谣横向传播 ;另一方面 ,受民本传统的影响 ,王朝政府对反映民心的民谣又不敢忽视 ,甚至以民谣所反映的民意调整政策和升降官吏 ,民谣由此发挥其社会舆论功能和政治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
台湾"3·20公投"的结果,一方面表明和平、稳定与发展仍是台湾民意的主流,这一主流民意是导致陈水扁等人策划的"3·20公投"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台独势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意受到了台独思想的蒙蔽,反对"台独"、遏制"台独"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今后我们应当继续高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旗帜,进一步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意朝着反对"台独"、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化,形成对"台独"更加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这一价值追求。我们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根本的思想和工作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切实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简单地讲就是要知民情、顺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暖民心。  相似文献   

4.
"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二千多年来,儒学在中国政治思想界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几年来,儒学的思想更是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青睐,成为其治国不可缺少的宝贵政治思想经验。本文从儒学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和合"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儒学与我国重要政治理论提出的相互关联。从而说明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政治的深刻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体系中蕴含着发展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民本”思想,其本质就在于通过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民权、关注民生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先秦时代朴素的天道观。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儒家坚持入世论政,试图以德治、仁政等民本智慧打造开明专制。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仁治"的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说"的民本学说,以及荀子"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以为民"等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惠民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相吻合。建立在这种历史逻辑之上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教民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的宣传和践行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思想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较大转向,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民本导向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本导向为特点的决策思想,在决策理念上强调为民决策;在决策机制建构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主旨;在决策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了解民意,问计问需于民;在决策参与方面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力度;在决策制度设计上完成了从注重"民情、民意、民智"的三位一体到注重"民情、民意、民智、民力"四位一体的递进,使决策制度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增加了珍惜民力的维度,凸显了决策过程的恤民节俭意识。民本导向的决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收获"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作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反映了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一,历代政治家对这一思想都作出理论阐释并付诸实践。尽管“民本”与民主两者有区别乃至对立,但从“民本”思想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传统“民本”思想对我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党的群众路线等政策的制定和执政理念的确立都有着启示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与现代民本思想的比较与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体现了亲民爱民的领导特色.以人为本、亲民爱民,强烈地辐射出现代民本思维的执政理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民本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必须正确理解和辩证地把握现代民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学中的“民生”观和“民心”观,总结了保障民生、倾听民意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方针,挖掘了邓小平的富民政策和思想解放主张与中国古代“民生”、“民心”思想的内在联系,为当下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两项国策的正确性提供了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4.
台湾"3·20公投"的结果,一方面表明和平、稳定与发展仍是台湾民意的主流,这一主流民意是导致陈水扁等人策划的"3·20公投"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台独势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意受到了台独思想的蒙蔽,反对"台独"、遏制"台独"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今后我们应当继续高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旗帜,进一步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意朝着反对"台独"、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化,形成对"台独"更加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中,对后世最具积极影响的当是民本思想,它萌芽于殷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宣扬民本思想最积极的则是儒家,其中又以孔子和孟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当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说流派,在法律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的民本思想,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以民为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中所需要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智慧之源。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上的展开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执政方针理念的层面,必须要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传承和发展民本思想;二是政治制度的层面,必须要在健全协商民主中传承和发展民本思想。而协商民主既是民本思想的历史传承,又是其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所以更接近善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所谓“民本”,即以民众为国家之根本。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就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民心的向背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兴亡,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实践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道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上来看还远远不够.学界从"道统"的视角阐释宋元明清学者思想新的一面,进而寻找儒学发展的新脉胳;探讨日本儒学、韩国儒学在近代化过程中"道统"观念的变化,进而理清文化从"一元独尊"到"多元齐放"的变化轨迹;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中正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中正统文化的表述形态的异同,进而寻找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等,这些课题都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王杰 《理论前沿》2006,488(23):45-46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上海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儒学、儒教与宗教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共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0人参加,提交论文31篇,会议就“儒学、儒教与宗教学”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一、对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概念从学理上进行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教授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立场,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认为儒家思想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创新。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对儒家的“天”及其宗教性进行了阐释。赖教授指出,了解天,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一…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是儒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人性论核心问题的回答奠定了整个儒学人性思想发展的基调.虽然他们的思想从出发点到结论均有所不同,但都贯彻了改良和完善人性这一儒学的基本宗旨,都注重对道德理性的发掘和弘扬.各家学说互有所长,各有精辟之处,它们的相异性和继承性值得我们研究、发掘和借鉴,以便为新人性论的提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