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我国当代国际法学界泰斗倪征和李浩培两先生的百年诞辰。同年同月诞生于苏沪两地的倪征和李浩培,从年少弱冠负笈东吴大学法学院同窗求学至耄耋之年分别赴任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和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法官的70余载的法律生涯中,他们博览群书,学贯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多年没有推荐候选人参加国际法院法官的选举。1985年,倪征当选国际法院法官。1994年,倪退休后,史久镛被48届联大选为国际法院法官(现任国际法院院长)。1993年,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成立后,中国先后有李浩培、王铁崖、刘大群担任法官。此外,在联合国海洋法庭,也有两位中国法学家出任法官。1996年8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理海当选为国际海洋法庭法官。在他因病中断法官生涯后,外交部原条法司司长许光建继任,后又当选(现仍在任)。自20年前开始,我们的法律人才“走出去”,频频亮相于国际法律舞台。…  相似文献   

3.
1984年11月7日,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外交部法律顾问、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倪征(日奥)在联合国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法院法官竞选,也是首次当选并参加法院工作,无疑是值得庆贺的。同时,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国际法院的地位和作用也提出了更为现实和紧迫的要求,本文拟就国际法院管辖权制度及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重要司法机构,它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的和平宫内,由15名不同国籍的独立法官组成。他们由各国政府委派的著名国际法专家提名,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分别获得多数赞成票后才可当选,任期为9年,每3年改选5名,可连选连任。按照规定,15名法官“应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主要法律体系”。院长和副院长的任期均为3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多年没有推荐候选人参加国际法院法官的选举。1985年,倪征(日奥)当选国际法院法官。1994年,倪退休后,史久镛被48届联大选为国际法院法官(现任国际法院院长)。  相似文献   

5.
倪征(日奥)(1906-2003),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之后留学美国,获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并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回国后在大学教授法律课程,兼做律师;1945-1946年再赴美英进行司法考察;1946年以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的身份参加东京大审判;1956年出任中国外交部顾问;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他多次作为代表出席国际海洋法大会;1981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198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  相似文献   

6.
李浩培(1906-1997)中国国际法学家。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1936年赴英留学;1939年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法制局外事法规委员会专门委员;1963年起任外交部法律顾问。1993年就任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法庭法官;1995年兼任联合国卢旺达问题国际法庭法官。1997年11月6日在海牙任上去世。  相似文献   

7.
1984年11月7日,倪征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选举中均以高票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这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国际法院第一次有了一位中国籍的大法官。而这一刻注定要被载入历史。  相似文献   

8.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3,(15):52-53
对于任何一名法律人而言,能够经历甚至见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工作"和"在联合国国际法院担任法官"这两件事之一,就足以无悔于法律职业的选择。法律人倪征却二者兼得。赴美学法,立志报国1906年夏天,倪征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黎里镇一个书香门第大家庭中。全家搬至上海后,他先后在澄衷中学和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里,至少有四个朋友放弃休息为本刊采写稿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凌岩。此前,凌岩那篇《在卢旺达庆祝联合国日》的文章,让我们知悉,到今年10月联合国已成立整整60周年;也让我们想到,在这段特殊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有作为联合国机构之一的国际法院和国际法庭的“浪花”飞溅。而于国际法院和法庭这一法律之颠,中国的法学家们越来越多地登临其上!于是,这一期的封面故事,我们确定为《国际法院的中国法官》。凌岩女士去年刚刚从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卸去法律官员之任,而她的父亲李浩培先生曾是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  相似文献   

10.
林海 《江淮法治》2014,(20):16-17
正对于任何一名法律人而言,能够经历甚至见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工作"和"在联合国国际法院担任法官"这两件事之一,就足以无悔于法律职业的选择人物简介:倪征燠(读音:yù)(1906-2003)1906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中学毕业后,他立志学法,报效国家。他先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读法律专业(苏州东吴大学设在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之后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  相似文献   

11.
正李浩培的学术贡献,使其成为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求学治学的一生,也恰好折射出中国法学曲折前行的艰辛历程。17年前的1997年11月13日,满天薄雾笼罩着初冬的荷兰海牙。一队身着白色礼服、驾驶白色摩托车的荷兰礼仪警察从设在海牙的国际法院出发,缓缓地引领国际法院大法官李浩培的灵车徐徐前行。国际法院内高高飘扬的联合国旗帜降下半旗,为他哀悼。这位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30-40年代,李浩培在国内外法学名校研习国际私法,后在国内从事国际私法教学研究工作,其早期的论著反映出,一批国际法学人吸收国外国际私法学的新近发展,并结合中国的实践思考中国的国际私法理论问题,中国国际私法学正初步形成。建国后,国际私法学在中国发展基本停滞,李浩培在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国际私法研究,并致力于翻译工作。文革后,李浩培出版一批重要论著,推动了中国国际私法学重建,获得国际学术声誉,同时留下了学术遗憾。  相似文献   

13.
李浩培精通多种外语,对中国古典诗文因酷爱而精通,这是他成为享誉中外的法学大家的“根基”。本文作者系李浩培先生之女,她记述的故事透过其父的“诗情”和人情,可见一个学者的执著。  相似文献   

14.
二月二十日,上海市法学会、政治学会邀请外交部顾问李浩培教授作《法律为政治服务》的学术报告.报告者就当前法学理论研究和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怎样为政治服务的问题作了阐述.他说:国际法的概念是否存在,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看法,如有的认为这是国际道德问题,我国也有人认为不是  相似文献   

15.
像李浩培和本文作者凌岩这样,父女两代人先后在国际法庭做法官和法律官员的情形,在我国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2010年8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人民法院出版社、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海南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的博鳌法学论坛暨第七届法官与学者对话民商法论坛召开,同时庆祝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和《判解研  相似文献   

17.
李文杰先生早年曾担任过著名的“救国会‘领袖’七君子”案的义务辩护律师。他谦然、豁达、富有个性地说:“我不是一个党员,与法学家张友渔、王斐然二老的革命经历不同;我没做过法官,与被选到国际法院当大法官的倪征(日奥)校友的地位和贡献不同。我只不过是从旧中国走过来,没喝过‘洋水’的普通律师,在党的教育下做了一些工作,盖棺定论还有待晚年”。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与法治》2010,(14):8-8
6月2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薛捍勤在当选后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资深女外交官薛捍勤6月29日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举行的国际法院法官选举中高票当选,从而成为这一权威国际司法机构中的首位中国籍女法官。  相似文献   

19.
原打算采访倪征(日奥)先生,不曾想,在计划拟定后,忽然从报纸上得悉倪先生应国际法院法官之选,即将赴任。惊喜之余,不免有些懊悔——迟了一步,倪先生行前时间金贵,不好去惊动了。就在要取消原计划的时候,倪先生过去的学生曹奇辰同志告诉我倪先生对我的要求欣然允诺,这确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于是,按约定时间我来到了倪先生的家。倪先生今年七十九岁了,看上去年青十岁不止。他待人热情和气,很快地解除了我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2009,(11):110-112
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司发通[2001]057号)和《关于开展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的公告》(司法部[2008]第83号)的有关规定,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申报受理工作于2009年1月5日开始,3月5日截止,共受理各类成果744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