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明代中晚期 ,各种社会学术思潮涌动 ,“三教合一”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潮 ,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及个性的王阳明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先后兴起。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汤显祖博采各家之长 ,汲取驳杂的学术营养 ,建构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大厦。学术界往往把汤显祖狂狷叛逆的个性、“为情作使”的创作理念和激情 ,与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以“自然为宗”和李贽的“童心说”等中国早期启蒙文化精神联系起来 ,而把“临川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作为其出世思想的代表作 ,受到佛教寂灭遁世和道教无为虚无思想的消极影响。本文旨…  相似文献   

2.
童心:人性的回归——中西“追根”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6,(12):44-46
摆脱生存困境,完善自我人格,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老子的“复归婴孩”观念,李贽的“童心”理论,华兹华斯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名言,尼采的“复归无垢的婴孩”命题,不同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形态蕴藏着相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复归婴孩,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最佳路径,是最高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了被异化的人类对本真的追寻,对灵性的呼唤。本文尝试着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检讨这一问题,希望对观照现实人生困境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晚明美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李贽通过"童心说"揭起了个性解放的大旗."童心说"作为李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核心,它有源于王阳明"心学"的地方,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后世的文人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效率、公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效率与公平两个概念的界定出发,认为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并影响决策层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将这两种价值取向内在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赵国利 《求索》2012,(5):154-156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圣传之秘。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对良知的有关界定入手来探讨其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并就致良知当代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行政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加以探讨:一是在行政系统上,“民无信不立”的价值取向;二是在行政主体上,“子帅以正”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所涉及的范畴和思想所进行尝试性的现代转换,对中国行政价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凤琴 《前沿》2004,(7):185-188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 ,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 ,知行合一并进 ;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 ,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鹏 《福建乡土》2014,(5):36-39
李贽自幼随父读书习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初露才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5岁时乡试中举。29岁时,为了“假升斗之禄以为养”开始做官,任河南辉县教谕。33岁时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35岁时携带家眷到北京等候补缺,期间开馆授徒,越3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43岁时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在南京研究王阳明学说,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和良知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贽的文艺观以“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为核心,这些理论既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具有鲜明的文艺批评的性质,对于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的文艺观可以说是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张国花 《求索》2007,(5):168-170
李贽“吟其心”的琴论是以他的童心说为美学基础的,他的琴论是对正统儒家重“禁”重“中和”的音乐思想的一种反叛,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重“真声”的音乐美学理想,而且关注到音乐风格多样与意境深远的问题,具有值得重视的历史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哲学启蒙的道路是漫长的。即以从王阳明到李贽这一哲学发展阶段而论,对封建伦理传统意识的批判也不是径情直遂,从直接肯定(是)走向公开否定(非),而是从“似非而是”(否定形式下的肯定)开  相似文献   

14.
李丕洋 《湖湘论坛》2005,18(6):48-50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以“致良知”思想为教育主旨,悉心传授给众多弟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阳明学派。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涵、手段和特色,以及他的教育活动历程与成就,都是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6.
伊继东 《求索》2007,(2):138-140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是“知识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并存。本文在明确区域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从认识论上实现“知识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与融合,从实践论中探索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新时期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凌学武  李锐 《前沿》2004,(7):69-70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存在着效率价值取向和规范价值取向的争议与互动。研究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互动与流变 ,对于深化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认识、促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歧义与预设:可持续发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由“发展”和“可持续性”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其中每一个概念都具有多义性。由两个多义的概念复合成一个新的词组,造成概念模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从狭义、广义、时空的角度分别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各个定义之间内涵和外延均不一致,这也造成了概念模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界说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同,所强调的侧重点也就不同,由此便产生种种歧义。可持续发展隐含着四个基本预设,其真实性是待证的,因而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园地最具生气的景象之一。有关价值问题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大大拓展了哲学理论的思维空间,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一书就是价值问题论著中一本难得的好书。该书开宗明义把“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作为全书的两个基本概念,这就大大提高了这两个基本概念在整个价值理论中的地位,提高了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在社会价值关系中的极端重要性。笔者由此得到~个重要的启示,即认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价值活动或价值关系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