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诗人对美的理解,是把他们对美的认识带进生活,带进作品中,几乎走近俄罗斯叶赛宁和中国海子的人都会感到他们的青春、真实、质朴、平凡的美.美是自然,美是大地,诗人在崇尚自然美的同时,认为自然之美的根源来自于生长的大地.从他们的诗中可以感受到自然审美精神和思想,同时也能赏析到自然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2.
浓厚的书卷气是王安石诗歌的一大特色,表现为用典使事的磅礴恣肆、不避深僻。对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描写以及唯美的认知视角、讲究属对的精切和用字琢句的工巧,也是王安石诗歌书卷气的重要表征。题材处理的特殊方式,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写作优势,既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学者型文人渊博的学识和对学问本身的崇尚。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女性诗借鉴了前代诗人广为运用且已拥有固定含义的意象,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诗作当中,进一步深化了意象的特定审美内涵与感情指向.由于文化传统、女性的细腻感情以及视野局限,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与自然有关,春花秋月、鸟虫酒扇等都容易引起女作家们的感情,这些意象的广泛应用构成了女性诗歌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美学理论中的"美与善",以及他的审美的三阶段来解读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的一首伟大的情诗《女性的尊严》。诗歌从对一位美丽的少女的爱慕开始,诗人不断的在三个审美阶段"完整、和谐和辐射"中,循序渐进的把该诗以一种美的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情诗乃是诗人对英国诗歌探索的成熟之作,集中体现了诗人不朽的诗才。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和严羽《沧浪诗话》,分别反映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繁荣期,其诗论对明清两代诗学以深远的影响.钟嵘以“自然英旨”作为他的审美标准,严羽以“兴趣”“妙悟”为中心的自然审美论诗,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在自然审美观上的继承、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着重 的影响,陶渊明通过他所描写的田园自然风物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他把玄学的概念融入到诗歌的整体意象当中,通过作品加以表现。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信仰反应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便表现出一种质朴真率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浪漫诗风、真挚的情感书写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雪花的快乐》作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性灵自由的歌颂与追求,并以复沓回环的旋律、声韵和谐的节奏实践着诗歌音乐性的创作理念,完成了诗人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形式的互通与转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景观与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政治文化视角来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抗日战争改变了诗人们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这一时段的诗人、诗风和诗体的面貌,较之战前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数不少的诗人们走出了纯艺术的象牙塔.在诗坛上,现实主义诗风占据主潮地位,而抗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歌体式,也因抗战的分阶段性、分地域性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同样作为伟大的烂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的诗歌中都出现了很多月亮意象,表现了“美丽、和谐、宁静”等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的民族的审美心理,他们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地方诗歌文献之类,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从有关原始资料中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文章以十位杭州诗人为中心,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改高宗武后时期重视祥瑞的政治风气而对现实的自然灾害极为关心,尤其对频繁发生于京洛山东一带的水旱灾害更为焦虑。受到这种恤灾观念的影响,以裴耀卿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和以高适、杜甫为代表的诗人,结合自己在这一地域中具体的为官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忧虑灾害、关照民生的意识。与此相应,求雨施惠的政治行为又与“喜雨”的意识相结合,给诗文中的农田风光带来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3.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元稹和李商隐 ,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相近 ,但他们的悼亡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表现在艺术追求不同、选材角度不同、写作技巧不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杨范沉潜乡村,从事私塾教育,是杨氏由经济富户转向文化家族的开始。正是有了教育积累,镜川杨氏逐步成为科举家族,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理学上,介于慈湖心学与程朱理学之间,擅长《易经》。在史学上,他曾与修地方志、实录资料,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是明初宁波著名诗人之一。由杨范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前期底层塾师教育生活方式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6.
贯穿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是自然。我国古代诗人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把山水田园作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大自然中,假江山之助,以自然景物为材,创造出风格自然平淡的山水田园佳作,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在女子学堂乐歌的感召和浸渍下,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步被唤醒。呐喊反缠足,唤醒知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礼赞女体操,唤醒知识女性自主意识;高歌颂女权,唤醒知识女性权利意识;倡造女国民,唤醒知识女性新民意识。这个唤醒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浙西六家诗钞》是一部清代道光年间刊刻的选辑浙西六位名家诗作的清诗选本。选家吴应和和马洵在该选本中通过序跋、小传、评点等形式表达了宗宋为主、兼采唐诗的诗学倾向,具体体现于选家对"浙西六家"的评价、对具体诗家诗作的点评以及时人对钱载诗风的不同解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 ,羁旅飘泊 ,先后赴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 ,留下了大量诗篇。李商隐也曾数次来山西 ,并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作品。但李商隐到底来过几次山西及留下哪些诗作 ,却历来说法不一。从一些资料的零星记载及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 ,李商隐或寓居或路经 ,前后至少有六次来过山西。其在山西期间所创作的诗篇大约有 47首。  相似文献   

20.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