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06,(3):I0004-I0004,1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率领下,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入闽,途经长汀、连城、永安、大田、尤溪、延平、古田、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周宁、寿宁、浦城等地北上抗日。抗日先遣队沿途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福建革命斗争蓬勃开展,为长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由红七军团军团部及其所属的十九师为主整编组建的,整编前,红七军团曾在连城一带活动。1934年7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连城县境。在连城时,先遣队接到中革军委电令:配合红二十四师打击国民党东路军第四纵队李延年部。后因故未果,部队遂急速向东,朝永安方向前进。先遣队路经连城时,沿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国民众,包括国民党军队中决心抗日的分子,一致起来援助苏维埃和红军,援助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80周年。6月9日至16曰,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刘云刚带领调研一组,先后到揭州市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和三明市尤溪县、宁德市蕉城区等地,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邊经福建相关革命遗址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降虎战斗等32处革命遗址,并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座谈。此次调研,新发现了红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4.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红军长征的序曲,无论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作用,还是在闽浙皖等省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一些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剧是中革军委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观点,本文从中央战略的角度作分析,认为:一是中央决策红军攻打福州,不仅能够造成更大的声势,更能吸引国民党军去守卫福州,从而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二是继续要求红军北上反映了当时中央决策者的意图,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任务是吸引和破坏,以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三是前后矛盾电报的重要原因是,中央根据形势变化,考虑部队的不利的局面,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四是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上,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处于不利的局面,需要外围红军部队采取行动,予以配合。五是红军汤口会师,是为了摆脱困境,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5.
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组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6000余人,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为配合这次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命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4000余人,在先遣队后交错前进,护送先遣队渡过闽江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即“东线行动”。  相似文献   

6.
周林逄  陈凤禧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I0003-I0004
1934年8月2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轻取福安穆阳镇后,挥师北上,途经周宁县的三门桥村,然后向浙江庆元方向前进。在周宁期间,先遣队沿途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联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7.
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周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组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6000余人,向阂、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为配合这次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命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4000余人,在先遣队后交错前进,护送先遣队渡过闽江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即“东线行动”。  相似文献   

8.
正为纪念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80周年和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缅怀红军不畏艰苦、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重温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8月21日至22日,中共福州市委党史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一行40余人赴晋安、连江、罗源,沿着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征战福州、攻克罗源所经过的路线重走红军路。在晋安区降虎村,大家参观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陈列馆,省委党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多次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丧心病狂一再"围剿"红军,置民族大义于不顾.面对这种民族存亡的形势,党为实现直接出兵抗日和动员群众,由方志敏、寻淮洲等同志分别率领红十军和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红军突围长征之前,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党史月刊》2014,(14):F0003-F0003
今年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福建。80周年。6月9日至16日,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刘云刚带领调研组,先后到福州市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和三明市尤溪县、宁德市蕉城区等地,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相关革命遗址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降虎战斗等32处革命遗址,并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1.
林以銮  吴必銮  黄传斌  谢能用 《福建党史月刊》2006,(9):I0008-I0008,F0003
1934年8月2日中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水口镇,沿闽江北岸向闽清进发。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先遣队南下福州十分惊恐。他们一面调兵遣将严守福州,一面又沿闽江水路堵截。从江西、浙江和漳州调来七八架轰炸机,飞抵古田水口和闽江沿岸进行狂轰烂炸,红军被炸伤亡七八十人。闽清县城国民党守军早就龟缩到福州。2日下午,先遣队一部到达闽清安仁溪街。3日,为安全起见,先遣队避开闽江沿岸,大部取道感德洋(今桔林乡尚德村)进入闽清下洋(今东桥),而后向闽侯洋里、大湖进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安仁溪、感德洋和下洋时,当地群众曾积极帮助探情报,当向导。  相似文献   

12.
1934年8月,党中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4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粟裕在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和红军挺进师师长期间,曾率部二进闽北游山区.  相似文献   

13.
1934年8月,党中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4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粟裕存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和红军挺进师师长期间,曾率部二进闽北游击区.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领域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一个令人关注而研究又相对薄弱的重要课题。其中,有的因史料挖掘不够,仍有待深入探讨;有的则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尚存争议,如它的组建决策、战略行动意图、失败原因、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在此,笔者不妨就这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以往论著或是囿于史料不足,或是认  相似文献   

15.
1936年夏,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长征抵达川、康地区,准备继续北上,与第一方面军共同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但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胡宗南、薛岳、王均、毛炳文、杨森、刘湘、刘文辉、鲁大昌等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阻止红军北上抗日,企图围歼红军于雪山草地地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也引起了国民党统治营垒内部的分裂,两广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7月,由红七军团组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受命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牵引了大量“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转战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4省,最后在江西怀玉山失败。长期以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西地区活动的历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以浙西地区在当时的战略地位作为切入点,从中革军委的部署,北上抗日先遣队“三进三出”浙西的战斗历程,及在浙西地区的最后决策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阐述浙西地区对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连罗)红军13独立团、连罗县委会师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潘渡乡陀市村溪东自然村。  相似文献   

18.
闽粤边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3月北上抗日,英勇地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全国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北上之前,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采用灵活的斗争策略,抗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第3师、49师、75师、80师、第十九路军和粤军第9师、155师、157师以及国民党福建保安团的残酷“清剿”,坚持了闽粤边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福建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初期的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19.
若飞 《新长征》2021,(4):60-61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原总指挥寻淮洲牺牲前反复念叨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既是这位红军名将催人泪下的临终遗言,更是这位沙场英杰壮怀激烈的"请战书"。寻淮洲于1912年8月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在13岁左右参加了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是反帝反封建活动的学生领袖。  相似文献   

20.
1934年8月7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到达福州西北郊,迅速占领北岭里洋至笔架山一带高地。同日,先遣队派出的侦察小组与国民党军便衣在赤桥交战,先遣队先头部队则继续向新店前进。入夜,红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驻守浮村的国民党军队,以大部分兵力向义井袭击,国民党军即派两团兵力增援,双方在隐士山坡一带激战。先遣队担任前卫的第三师从福州西角攻城,由于福州地下党遭破坏,城内无人接应,情况不明;城墙太高,攻城梯子短,无法进入城内,红军当即撤出战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