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永春 《求索》2007,(9):224-226
自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中日交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内舆论集中在交涉的起因、日本要求的内容、袁世凯政府如何答复,以及会议交涉的进展情形;并一再要求政府当局公布日本要求,以便逐条拒驳,共筹对付之方,为政府外交之后援。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及防止国民“干预”政府外交的考虑,政府当局尽量控制乃至压制过激舆论,使之不碍及交涉“和平解决”。因而在交涉期间政府外交与社会舆论的关系极为微妙。  相似文献   

2.
自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联合国改革方案后,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等“常任梦想联盟”加快了“入常”的步伐。而以意大利、韩国、巴基斯坦、墨西哥等为首的“咖啡俱乐部”国家则对“四国联盟”的常任梦想展开了坚决的狙击战。4月11日,在“咖啡俱乐部”国家的号召下,115个国家的联合国代表在纽约举行“团结一致”大会。与会国家就“同意对联合国和安理会进行改革,但应在联合国成员国协商的基础上展开”达成共识,认为“不宜为改革设定时限”,更不能就尚未达成共识的方案强行表决。115国集会达成共识,意味着日本等国年内“入常”从程序上已不可…  相似文献   

3.
刘江永 《时事报告》2011,(10):57-59
8月30日,日本首相易人,野田佳彦当选。近些年,日本频繁换相,政策摇摆幅度较大,给日本的国家形象、日本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日本的外交对手和邻国伙伴造成了麻烦与困扰。  相似文献   

4.
赵茜 《人民论坛》2013,(7):248-249
日本将战后赔偿演变成对二战亚洲受害国的外交筹码,形成事实上的“赔偿外交”。“赔偿外交”的成功实施,帮助日本企业重返东南亚,有力促进了日本向重化工业方向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直接影响了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模式的选择和建立。  相似文献   

5.
潘飞 《两岸关系》2008,(9):22-23
8月12—19日,马英九奔赴中美洲“邦交国”巴拉圭、多米尼加展开“敦睦之旅”,途中过境美国和巴拿马。这是马英九就职以来的首次出访,主要目的是巩固与中美洲国家的“邦交”关系。马英九此行极为低调,希望以全新的“外交”姿态修补台美互信,并赢得大陆对其“外交休兵”主张的善意回应。  相似文献   

6.
日本《世界周报》周刊8月11日一期刊登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小岛朋之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推进“睦邻”和“战略”外交为周边稳定奠定基础》。文章说: 今年3月举行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了以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领导体制。在过去的4个  相似文献   

7.
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先遣队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日本陆、海、空三自卫队1000余人携带重型武器随后到达。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在联合国维和活动之外,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外电评论说,这是小泉首相“终结战后日本”,使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重要一步。实现“政治大国”是日本外交战略的第三次转型。日本在近现代曾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外交转型。第一次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与“军事中心”是当时日本外交的主要特征。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奉行重经济轻军备的“小国主…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台湾对外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一年。年初,陈水扁强推以“法理台独”为目标的“入联公投”,在岛内外疯狂进行“台独”冒险。5月20日,岛内政权更替,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在对外政策方面,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当局摒弃陈水扁当局极端和挑衅性的“台独外交”,改以推行务实、灵活的“活路外交”政策,主张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前提发展对外关系,两岸协商解决台湾“国际参与”的问题也开始进入视野。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日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初期 ,美国不仅通过“盟总”和“旧金山体制”将日本置于半控制状态 ,左右日本的内政与外交 ,而且还使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选择“中华民国”为媾和对象 ,确立日台关系框架的“日台条约”也是在美国半控制和冷战形势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NBA为中国狂!     
8月12日至18日短短的六天时间,NBA轰轰烈烈地来了,又带着满钵的金子走了,与25年前NBA来中国的“篮球外交”迥然不同。今天的中国人愿意尝试新  相似文献   

11.
《上海支部生活》2007,(1):50-50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内阁府2006年12月9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达21.7%;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34.3%,较前上升1.9%。日本媒体在其报道中纷纷惊叹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首次出现上升势头”。《日本时报》10日的报道直接将这个结果与首相安倍联系起来,称“民众对中国的情感有了一些好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相安倍10月的北京之行”。两国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两国关系向“良好”转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人物/时政     
《创造》2012,(8):14-14
拉夫罗夫:对西方巧妙说“不”的俄罗斯外长 据路透社8月6日报道,在制裁叙利亚的问题上,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屡次向西方世界说“不”。这位态度强硬的俄罗斯外交“老手”甚至被用来与其前任、外号为“不”的葛罗米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台湾“八掌溪事件”余波未平,岛内政局动荡不安,紧张的两岸关系停滞不前。但施政陷入困境的领导人却对此熟视无睹,于8月13-25日带领一干人马,行色匆匆地出访中美、非洲6国,大搞所谓“过境外交”、“元首外交”与“金钱外交”,宣扬“台独”谬论,鼓噪台湾“加入联合国”。尽管台湾领导人标榜其“跨洲苦旅”是“民主外交之旅”,但从其一路大把撒钱的丑剧及出访期间的“台独”分裂言行看,此行无疑是地地道道的“金钱外交,分裂之旅”。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巨灾频发。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和核危机;8月4日始,我国东部地区遭受第9号台风“梅花”历时5天的威胁,接着福建地区又受到第11号台风“南玛都”的近触致使莆田水淹全城;8月下旬,美国东部地区在5天之内相继遭到百年一遇的地震和第10号飓风“艾琳”的双重威胁和袭击;9月4日,第12号强台风“塔拉斯”又重创了日本西部。  相似文献   

15.
王莹莹 《中国减灾》2011,(11):40-41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巨灾频发。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和核危机;8月4日始,我国东部地区遭受第9号台风“梅花”历时5天的威胁,接着福建地区又受到第11号台风“南玛都”的近触致使莆田水淹全城;8月下旬,美国东部地区在5天之内相继遭到百年一遇的地震和第10号飓风“艾琳”的双重威胁和袭击;9月4日,第12号强台风“塔拉斯”又重创了日本西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和“利民工程无偿援助”,在20世纪的不同年代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基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原则立场,制订、实施、运作和调整经济外交和对外援助方针的结果。日本对华ODA的发展,及其利民工程援助形态,以及它们的实施方式,对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学如  陈勇 《求索》2011,(9):244-247
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对日外交实践中,他提出了“两个区分”、“关键是要和平共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等指导思想。中日关系遭岸信介破坏后,为修复民间外交并推进向官方外交过渡,他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恢复邦交后,他又及时提出“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究竟要把台湾人民引向何方?—评李登辉与日本加濑英明合著的《今后的亚洲》李家泉1996年8月30日,日本“光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李登辉和日本“外交评论家”加濑英明合著的《今后的亚洲》一书。全书共分五章,每章前半部分是李最近的讲话或谈话,后半部分是加濑英...  相似文献   

19.
中青 《思想工作》2006,(10):44-45
“福田康夫退场,安倍晋三稳操胜券”——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问题是:谨慎的福田为何不前不后,选择在日本战败纪念日8月15日之前的7月21日(也是日皇裕仁谈话笔录公布的第二天)作出“不出马”,挂上“免战牌”的决定?这一决定对于日本今后的内政与外交走向(包括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关上述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探讨。其一是福田的个性与作风问题;其二是福田的政治主张与哲学,或者说支撑其政权(假如顺利诞生)的究竟是哪一股势力。针对福田康夫的个性与作风,赞美他的日本传媒称之为对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颇有君子风度的…  相似文献   

20.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